向死而生

前言

本文是我听过澳洲SBS广播的《欢乐空间》节目后有感而写,被电台节选朗读。主持人满足了我的愿望,配上了郑智化的《水手》。之所以有这个请求,是因为,对我母亲来说,这首歌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有兴趣听电台的节选播读,可以在喜马拉雅听书网,搜索本文名字,或者我的网名。

澳大利亚SBS广播中文普通话本周的《欢乐空间》节目,采访了墨尔本的一对华人老夫妻,以及他们合唱团的团长。

年愈古稀的刘阿姨双目失明,三年前,又因膀胱癌摘除了五个器官,装了心脏起搏器,还要挂着尿袋。如此糟糕的状况,并没夺走她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我不能成一个废人“,这个想法推动她走出家门。每个周末,刘阿姨和86岁的老伴儿王叔叔,都要转三趟车,赶到一个华人组织的公益合唱团学习声乐。有些歌词是英文和拉丁文的,刘阿姨看不见,就靠两台录音机反复的听和记,甚至在车上都抓紧时间练歌词。

投入的做一件事情,让她重新找到了归属感和快乐。正如合唱团团长林阿姨所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唱得多好,而是寻找快乐。

听完这段采访,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浮现:向死而生。是的,我要写一篇文章,就叫《向死而生》,送给我大病初愈的母亲,也送给千千万万、在病痛折磨下仍然笑对生命的人们!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关于死亡的哲学概念,被人理解为“倒计时”法。如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置死地而后生”。

有那么一种生命状态,是时刻警醒着死亡的来临,珍惜活着的每一分钟,感受当下的珍贵,因而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

曾任Google、微软、苹果副总裁的李开复,在得了淋巴癌之后,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接近绝望的时刻,他重新审视人生的幸福与生命的意义,写下一本书,取名正是《向死而生》。

事实上,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走在死亡的路上。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却很少有人认真的思考。

哲学家周国平曾说:

“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死亡的阴影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我们对它太不了解。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则说:“未知死,焉知生?”

只有认识和理解了死亡,才能淡然处之。要正视死亡,它不过是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逃脱。

佛法讲六道轮回,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生命是处在轮回之中的。如此一来,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此生的种种相遇,或许都是前世种下的缘份。而我们在这一世相爱的人们,来生仍有可能再续前缘。

藏传佛教的第十五世热腾仁波切在悉尼的演讲中说道:

“所谓的轮回、和所谓的生命,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要不能接受死亡,因为,你已经死了很多次。要是没死过的话,你把昨天的你叫出来让我看看?你叫不来,除了看相片。死去的人也有相片。所以,我们和死去的人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当下而已。过去的,不算数的。昨天的我们要是没死,今天的我们就生不出来。如同,今天的我们死了,明天的我们才能遇到明天的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死亡,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我们不必为生命的有限而焦虑。这一世,生命的长度有限,但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是无限延伸的通过提高每一分每一秒的质量,我们能创造出无限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我住的地方,是悉尼郊区一个安静的小镇。小地方,经常见的人就那些。虽然互不相识,却早已熟悉。有时会简单聊几句,便也能知悉一二。

镇上有位盲人,从我刚搬到这里起,就常常看到他独自走在路上,这么多年过去,日复一日,一点儿也没见他变老。我很是好奇,他到底是去哪里呢?去干什么呢?他叫什么?……

我很想和他同行一路,好借机“采访”一下。却总没能如愿。他走路真快,脚步那样坚定和自信,完全不像是看不见的人。看到他的时候,我在后面加快步子都追不上。有时候,远远看到他要过马路,心里想着去帮忙,才发现,人家过得比我还顺溜。掏出手机抓拍了一个瞬间:

向死而生_第1张图片

还有一次,我在火车站遇到他。镇子小,火车站还保留着原始风貌,没有升降电梯,他能上下站台,而且如履平地。火车来了,他怎么知道门开在哪儿呢?需要工作人员帮忙吗?不,他不用,我亲眼看到,他准确的站在了火车门开的位置。我这才发现,火车停站的位置是固定的,他知道那个路灯柱子旁边,就会对着一扇门。

我只能想象着,他一定是去上班的吧,或许是福利性质的单位?无论如何,对他的钦佩之情,早已在我心底滋生,并且日渐强烈。

我想起热腾仁波切的话:

“活得久,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活得要有质量。这个质量,取决于内在,跟外在没有任何的关系。西藏有一位成就者叫米拉日巴尊者,他说这个世界上,他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从来不挑剔任何的环境,也不挑剔是跟基督徒在一起、跟穆斯林在一起、还是跟没有信仰的人在一起。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一样的。”

活得要有质量。这质量,与外在无关。这质量,无关乎财富,无关乎地位,甚至可以无关乎健康。

正所谓:没有死不知生之乐,没有生不知死之苦。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否身体残缺,无论是否疾病缠身,我们都可以在走向死亡的路上,有信仰、有梦想、有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阔步而行!

亲爱的朋友,别惧怕死亡,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才显得更加珍贵。只要我们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看待,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便也不会留下遗憾。

如果你还从来没有思考过死亡,不妨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只剩一年的生命,你想怎样活?

如果死后有人为你立传,你希望怎样写?

如果在你未来的墓碑上写一句话,你希望怎样概括你的一生?

我相信,当你认真思考过,并为之努力的时候,你的人生将不再迷茫和踌躇。

向死而生,你我共勉。


最后,送上妈妈喜爱的一首歌,郑智化的《水手》: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