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也为下载的资料太多而烦恼?——《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看到这篇文章不错,加入收藏,准备有时间仔细研读;有免费的电子书分享,立即下载,等有空的时候认真阅读;这系列的音频不错,适合安静的时候聆听,先保存到本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慢慢欣赏……

通常却是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些文件,甚至不知道有哪些文件,电脑的内存也满了,想到还有这么多库存的资料没有看,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会很焦虑,担心错过这些知识就错过了整个世界?然而,真正要开始的时候,一点头绪都没有。是先选择看视频,还是看书;是先看专业相关的,还是学习通用技能;是先看简单轻松的,还是学习难度大点的?如此纠结半天,也没有一点的头绪,现在会先放着,等明天想清楚再决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互联网缩短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如何有效选择对适合自己的信息、知识,并一直坚定的前行,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已经由上个世纪的几十年一次,变成了如今的一两年一次,如果个人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变革,可能就离被淘汰不远了。那如何选择知识,并让其行之有效的为自己服务?

个人可以依靠的知识,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能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快速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使用和创新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你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提升你的知识力的过程。


是不是也为下载的资料太多而烦恼?——《你的知识需要管理》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就是学习知识了,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个人竞争力,使我们能够在这么多的知识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取得自己的成就。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创造最大的价值,就需要有所取舍了。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选择可以变现的知识进行精专,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和训练,将显性知识逐渐转化为隐性知识,成为行业的专家。可供参考的学习模型如下:

是不是也为下载的资料太多而烦恼?——《你的知识需要管理》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习了这么多知识,要怎么来保存呢?是完全靠大脑的记忆功能呢,还是坚信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而不去进行太多的整理归档?古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一轮的记录整理,能记录下来,同时加深理解。如果仅仅这样管理,如果需要找某一类别的信息,可能要花费几小时或者几天,甚至后面的同名文档完全覆盖了以前的文件,压根找不到了。这就需要对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制定一个命名规则,及时的按照规则修改文件名,书中提到了许多管理的软件,可能是几年前常用的,现在为知笔记、印象笔记以及各种云存储已经很好用,也很方便了,可以根据各自的习惯来选择。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需要市场推广才被消费者接受,我们需要通过共享,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有意识的去做这些显性化的工作,能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方了解自己、建立个人品牌的最简单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网站分享自己的文章已经很方便了,可以保持一定的频率进行输出分享,通过时间的累积和沉淀,也能从文笔不好、写不出来,变成写东西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七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老板通常没读书,读书的都是打工仔”,社会对读书人的印象大抵如此。知识工作者往往知识学到书本上的显性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去实践、去应用。“如果读完一本书,书还是书,你还是你,那大可不必读书”。读书前,先确定我们的知识将用在什么领域,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主要忽略什么等,根据过去的积累和经验,做一些预判。然后尝试将知识与日常任务或项目结合,申请为专利或者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

决定个人知识价值的两个因素:知识的独特性、社会对知识的需求。

并不是精专所有的知识都是能产生价值的,假如你精通梵文、巴利文,社会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少,也只能是专家。

最后就是知识创新了。知识创新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传承,创造新的知识,并且投入使用后能产生效益,这就要求知识创新必须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在进行创新前,尽可能多的掌握背景知识、行业进展和所在领域的前沿状况,通过艺术、音乐、绘画等学习,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

我就如书中的例子一样,喜欢日语去学一年,喜欢瑜伽再学一年,喜欢茶艺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最后在专业精深上却没有太多的进步,也没有太多可变现的价值。从价值变现的角度选择学习的知识,而不是单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均匀用力带来的结果可能了解到的全是常识。

书中提到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一面,并且为之学习达到精专,而不是通过学习弥补自己不足的一面,这个观点不是特别赞同。“木桶定律”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好比很多专业人士在人际交往上太欠缺,不擅长与他人沟通,这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瓶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并不是通过专业能完全弥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不是也为下载的资料太多而烦恼?——《你的知识需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