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来晚了,今天才给你们安利这部大热剧。
它节奏慢,Sir看得也慢。
为啥不快进呢?
因为舍不得——
《心灵猎人》
Mindhunter
要让你入坑这部剧,一个名字就足够——
大卫·芬奇。
他的电影《搏击俱乐部》《七宗罪》《社交网络》就不多说了。(没看过的自行面壁去)
近年转战电视剧《纸牌屋》,没失手。
新剧《心灵猎人》,也是意料之中的好看。
IMDb9.0,豆瓣9.0,烂番茄96%。
《纸牌屋》第一季,大卫·芬奇亲自执导两集。
《心灵猎人》第一季,只有10集,芬奇就执导四集(前2和后2)。
相比之下,似乎他更偏爱《心灵猎人》。
不奇怪。
还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吗:要是没有变态,我就什么都不是。
这又是一个关于变态杀手的故事,而且,终于做足全套。
不同于普通犯罪剧,《心灵猎人》乍看并不惊险。
没有惊心动魄的追捕过程,也没有血肉模糊的犯罪现场。
故事主线就是两位FBI高级警探霍尔顿(乔纳森·格罗夫 饰)和比尔(霍特·麦克卡兰尼 饰),行为科学部的,平时工作就是搞搞研究、讲讲课。
两人凑到一起,不断游走全国监狱,找各种变态杀人狂……
尬聊。
对,不查案,不抓捕,就是聊聊侃侃。
为什么?
看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一个连环杀手疯狂出没的年代。
包括但不限于,山姆之子(两年夏天内杀死6人,伤害7人),查尔斯·怀特曼(90分钟内射杀10余人,射伤30人),查尔斯·曼森(成立邪教,指使教徒谋杀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等4人)……
一个找不到犯罪动机的年代。
以前探案,无非考虑为钱、为色、为复仇,排查受害人的关系网。
因为,一个人冒大风险去犯罪,总得为了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吧?
现在好了,就连犯罪也如此后现代——
面对时代的变化,旧的犯罪学理论已经跟不上了。
第一集,霍尔顿学社会学的女朋友,就说了一个学术理论,来自涂尔干。
大概意思是,犯罪人格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成因。
在今天,你肯定觉得有道理。
但在当时,没几个人认。
不少警察,还习惯把圣经中“原罪”的观念,套用到罪犯身上,认为恶都是天生的。
你跟他们说,进入罪犯的心理,寻找他们的真实动机?
他们觉得,那八成是灵媒干得事。
但“心灵猎人”绝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项专门的刑侦技术。
这部剧讲的就是一种职业从无到有的历史——
侧写师。
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霍尔顿的原型,正是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的探员约翰·道格拉斯,罪犯侧写领域的鼻祖。
不仅人物有真实考据,故事也改编自约翰·道格拉斯的传记文学《心理神探》(Mindhunter)。
《心灵猎人》的惊心动魄,不在探案,而在探心。
微距般剖析变态杀人狂的内心世界,不断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杀人?不止。
为什么会犯下比杀人还毛骨悚然一百倍,超越普通人理解范畴的罪行?
比如这位——
艾德·坎伯,大块头,高2米1,重130公斤,被称为“女学生杀手”,砍了6个十几岁女学生的头,并奸尸。
历史照片
15岁,就杀了爷爷奶奶。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用羊角锤杀了自己的母亲,并砍下头部,通过她的嘴进行猥亵行为。
剧中,霍尔顿的第一个尬聊对象,就是他。
霍尔顿手心冒汗地前往监狱,与艾德见面,却发现,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彬彬有礼,谈吐温柔。
一上来就问饿不饿啊,要不要给你个三明治啊。
而且聪明过人,逻辑缜密,认知清晰。
怎么看,都是正常人啊。
他称自己杀害的那一些人,为作品集;他觉得谋杀,是他的使命。
他觉得自己做的事,也超正常。
那为什么杀母亲,并那样猥亵母亲的头部?
有一天,母亲参加一个派对喝醉酒回家,对他说的一句话:
都是因为你,我已经七年没有跟男人做爱了,就因为你,我的杀人犯儿子。
动机简单——“这下你做爱了”。
简单的背后,是外人想象不到的复杂。
用他的话说,是被母亲调教成杀人犯的。
单亲家庭长大,从小被母亲也蔑视、憎恨。
有次他对母亲说:“我从来没和女生约会过”。
母亲回答:“谢天谢地。”(没有女孩被你糟蹋)
母亲把儿子看成人渣,长大他也就不出意外地,成为人渣。
最后,艾德还说:
一个母亲不该鄙视她的儿子……如果我能和我的母亲说上一句话,所有事情都会不一样了。
这些启发性的自白,让霍尔顿和比尔,通过侧写找出凶手,探究犯罪成因,大有用途。
两人很快现学现用。
比如,这桩“老太和狗案”。
一个73岁的老太太,被打成重伤,并被猥亵;老太养的狗,喉咙被割断。
当地警察以为与某种邪教有关。
几天后,又有一个养狗的老太太被打死,狗同样被杀死。
太奇怪了。
当地警察一筹莫展,懂点犯罪心理的霍尔顿和比尔,却轻易破解。
看他们的推测,快准狠。
第一起案子发生,他们猜测是偶然事件,可能是个高中生,自卑,仇视权威,跟父母相处不好,于是找人泄愤……
第二起案子发生,偶然事件被排除,高中生因此也被排除。
凶手,应该是个身体成熟,对杀人越来越有自信的成年人,至少有30岁。
没有强奸老人,为什么?因为他不想,他只是想羞辱她们。
为什么要杀害两个陌生的养狗老人?他恨狗。
通过侧写,霍尔顿和比尔认为生活中的凶手,应该与一个年长女人住在一起,家里还有一只他厌烦的狗。
于是他们走访了一个可疑对象。
结果,bingo!
那人30岁了还和母亲住一个房间,家里有狗,但这还不够充分。
注意,警察上门时,他第一反应是,叫妈。
说明什么?
在家里轮不上他说话。
这个时候母亲现身——
看你把谁招惹到家里(my home)来了
注意,是“我的家”,不是“我们家”。
提到家里养的一只狗,那人也说,是我妈的,我没狗。
这样一来,恨老女人、恨狗,全都成立。
他不敢反抗,只有找其他对象下手,发泄愤懑。
这个推测在探员的审问下,果然验证。
霍尔顿和比尔从此更相信,找到打开心灵的秘钥,就能破解罪案。
与推测一样精彩的还有,霍尔顿与嫌犯唇枪舌剑的审问。
一个暗室,一个躲过测谎机的嫌疑人,一个警探,如何让嫌犯认罪?
霍尔顿开创了一套沿袭至今的高(zhuang)超(bi)学问。
1、准备疑犯资料。(资料只有几张纸,不行。要厚!要多!哪怕用白纸充数,还要多弄几个文件夹)
2、利用重要证物。(受害者的标志性衣服,作案工具,悄悄放在审问室,审问到高潮时,突然拿出来)
3、一定要让嫌犯久等。(早早把嫌犯叫来警局,让人家等到晚上,为什么?引起他的生理反应,等待让人焦灼,会自然回想罪行)
4、引诱话术。(站在嫌犯的角度看待受害者,使用嫌犯语言)
比如,对这位强奸12岁少女的男人,霍尔顿说了这样的话。
一场短短几十分钟的审问,就拿下罪犯。
此剧用半写实手法,抽丝剥茧地讲述一个侧写大师的养成记,以及侧写领域的不断完善。
但,大卫·芬奇,绝不会让这个故事这么四平八稳。
《心灵猎人》骨子里,还是大卫·芬奇擅长的心理恐怖:一步步逼近人性的黑暗,也一步步被黑暗吞噬。
再来看看霍尔顿和比尔采访过的这些杀人犯——
“女学生杀手”艾德,享受杀人。当杀死另一个人时,他感觉自己战胜了死亡。
“强奸杀人犯”蒙特·里瑟尔(将5名年轻女性先奸后杀)称,作案的念头,突然蹦出来,就像打喷嚏。
“女护士杀手”理查德·史派克(谋杀8名女护士)说,她们本来就该死。
知道为什么那些婊子都死了吗?
因为她们那晚就是倒霉
杀人在他们看来,理所应当,习以为常。
还有更多,Sir不一一举例。
这么说吧,这样的黑暗,一般人,承受不了。
看剧中三人组——
霍尔顿和比尔,直接与杀人犯沟通。
还有一个女博士温蒂,她的工作是整理录音,分析杀人犯行为,并进行研究归类。
他们接手了黑暗,他们的生活也在被黑暗入侵。
比尔遭遇家庭危机。
他的儿子拒绝和人说话,找不到原因。他见过太多问题家庭,自己家庭没什么问题,却培养出问题儿童。
更让人心有余悸的是,保姆在儿子被单下,发现一张照片。
是悄悄溜进他书房里拿出来,收藏的。
温蒂孤独压抑。
作为犯罪心理学女博士,她学识渊博,心理强大。
为了加入霍尔顿和比尔的团队,她辞去大学工作,离开同性爱人,飞到另一个城市。
回家就两件事:喝酒和喂猫。
一只黑暗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流浪猫。她每天晚上放一个罐头在窗边期望它来吃,却从没见过猫长什么样。
抬起来却发现,罐头爬满了蚂蚁。
你投以好意,黑暗回报的是什么?
霍尔顿狂热渐增。
与变态聊天时,他兴奋,像发现新大陆;审问嫌犯时,他偏激,不惜用各种不能摆上台面的方式引诱、下套。
与女友相处时,他自我,就连亲热时都忍不住谈论自己的工作。
这是好事?
这个“变态学”专家,和自己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接近。
白天,霍尔顿帮助当地警察调查年轻女性琼的虐杀案(被殴打致死,身上还有14处刀痕,乳房被切割,头皮连着头发被割掉)。
他猜测嫌疑犯是琼的未婚夫本杰明。因为琼漂亮开放,还有一头金发,但本杰明却是个怂包,自卑爱哭,长得也不帅。他的第一次,给了琼;琼在此之前却有很多男人。
霍尔顿回到家,和女友聊着聊着天,突然眼神奇怪地问她:你跟多少人睡过?
女友不回答。
霍尔顿猜到10个后,沉默了。
这个时候,他是不是或多或少,理解了本杰明的内心。
后面的剧情Sir不多剧透。
相信大卫·芬奇,他定会给你那种背脊发凉的战栗。
就像《消失的爱人》中,开头与结尾处妻子的两次深情(恐怖)回眸。
就像《七宗罪》结尾,警探戴维举枪对准连环杀人犯的愤怒射击。
那《心灵猎人》呢?
如果要选出一个给人脊背持久凉意的镜头,Sir认为是一次半夜,霍尔顿起来熨衣服。
女友说,你干嘛?
他回答道——
我脑子里有个念头,就是想去做,没有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电影首发站有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