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医学快讯:喝酒频率影响糖尿病患病风险、树脂材料器官芯片可用来调查药物作用、美国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遗传基因、科学研究解明抗癌药副作用机制

1.美国首次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遗传基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行的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28日报道了,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研究团队,在美国首次对人的受精卵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该技术可以自由改变生物的遗传因子。

同样的研究在我国已多次实施,但由于会影响到后代基因,在伦理方面受到强烈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此次作为技术性课题提出,目前仍未获得认可,美国政府也没有分配研究费用。

研究团队由世界上首位克隆胚胎干细胞的Mitalipov博士带领。

传送门:全文链接

2.研究显示喝酒频率影响患糖尿病风险

丹麦研究显示,每周喝3、4次酒,比完全不喝酒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低。研究结果显示,特别是葡萄酒,可以起到抑制血糖值的作用。论文刊登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发行的医学杂志《糖尿病学》(Diabetologia)上。

研究调查了饮酒的频率和饮酒量,调查对象超过7万人。

但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大家喝更多的酒。

传送门:全文链接

3.世界首次使用iPS细胞技术进行罕见病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启动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 通过使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寻找能够控制病情的物质,用以开发新药。据研究人员介绍,使用新药治疗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OP)的临床试验(治疗的效验)将在最近实施。这将是世界首次使用iPS细胞技术开展的与药物研发相关的临床试验。

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的户口田淳教授等人的研究团队,计划在京都大学医院等启动试验。

传送门:全文链接

4.研究利用树脂材料“器官芯片”调查抗癌药的副作用 ,有望减少世界上的动物实验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可以植入人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并称之为“器官芯片”,芯片可以模拟人体内的环境。不使用实验动物就可以证实抗癌药的副作用,有利于药品的研制。论文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Nature》电子版上。

准教授龟井谦一郎(干细胞工学)说,“该研究有望减少世界上的动物实验,未来期望开发出更接近脏器环境的芯片。”

传送门:全文链接

5.科学研究解明抗癌药物副作用引发心肌损伤的致病机制

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的西田基宏教授(药学)等人的研究团队于3日公开发表:治疗全身转移的癌症的药物阿霉素(商品名称Doxorubicin),其副作用引发心肌损伤,其致病机制已解明。成果刊登在美国医学杂志电子版上。

研究团队称,如果能够研制出抑制其副作用的药物,该抗癌药物就可以安全地持续使用。

西田教授表示:“导致患者卧床不起骨骼肌萎缩的原因,也有可能与心肌萎缩的致病机制一样。有待于今后从现有的临床应用药剂中找出可以有效减轻副作用的药物。”

传送门:全文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周医学快讯:喝酒频率影响糖尿病患病风险、树脂材料器官芯片可用来调查药物作用、美国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遗传基因、科学研究解明抗癌药副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