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里,4000多块石头上面,镌刻着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在那个樱花盛开的春日去到碑林博物馆,我更多感受到的倒她的有趣。

有趣的碑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碑林在1087年宋朝建立时其实就是“图书馆”,因为这里存放的是12本“正版书”——《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只是这些儒学典籍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被刻在石头上,叫《开成石经》,石书。

有趣的碑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部《开成石经》可是唐朝最正确的“高考教材”,专门供学子们校对,避免读书人在传抄时出现错误。当时明经科考试,不论是填空形式的帖经题,还是名词解释或用原文简答的墨义题,内容都出自以上典籍,那可是一个字都不能错,要背诵得准准的。不像进士科考试可以诗意发挥。话说祖咏参加进士科考试那一年,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60字成。他只写了20个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问:怎么就完了?他答:意尽!就是这样也照样在那一年进士及第。呵呵

遥想当年,那由114块2米高的大青石正反两面刻成的高考必读书目《开成石经》齐刷刷地立在长安城国子监门口,要么有人在锤拓,要么有人在拿着手抄本核对,要么有人大声记诵,是何等的热闹,也是多么地严肃和权威!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在碑林博物馆里还立了许多栓马桩,有到了民俗村的感觉。听导游一讲才知道,原来汉朝以前,人们把宫门前观日影知阴阳的竖石叫碑,把庙门口拴牲口的柱子叫碑。而把那些刻了字的石头叫刻石,比如秦始皇时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后来把刻石也叫碑,曾经栓牲口的碑就只能叫拴马桩了。

有趣的碑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碑林博物馆可以看到碑的发展过程。汉朝以前,人们把下葬时用的木桩也叫碑。棺木很重很大,要把它下到挖好的墓坑里,人们一般先在坑的四角或两边立木桩,在木桩上打上孔,装上辘轳,用绳索慢慢把棺木放下去。后来,木桩换成了石头的,再后来,葬礼完了石头也不拔掉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刻上字“树碑立传”,就有了现在说的碑的最早样子。再再后来,人们用专门的石头(有一种叫山西黑)作为碑身来镌刻,就是方方的一通石碑,没有了上部的圆孔,逐渐又加上极具装饰效果的碑首、碑座,看起来就更隆重华美,更能垂之久远了。

有趣的碑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用石碑记人记事的过程中,书法也同时长久的保存了下来。所以,碑林也就自然成了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集中的场所: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汉《曹全碑》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有趣的碑林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到了碑林不读几篇碑文,不欣赏几幅名家书法怎么行?可最看不懂的不就是草书吗?

我觉的第三个有趣的是张旭草书《肚痛帖》。话说有一天张旭正在挥毫作书,忽然肚子疼,着急上厕所。时不我待,他走笔狂草,然后弃笔而走: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有趣的碑林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就这样随手写下的一个字条,竟成了千古名帖。想想当时书法家闹着肚子,还要留下药方和记录,用草书表达自己心情感受的情形,也就能理解和欣赏草书的字字连笔,一笔写到底,势不可遏的酣畅了!

有趣的碑林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四个有趣的是昭陵六骏,其实只有四骏了,另外两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物以类聚,碑林博物馆建成1000年来,汇聚了4000多通石碑,还有许多石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昭陵六骏。为了完整再现李世民骑过的六匹马,有两匹是现代摹刻的,这两幅虽然造型完整,但怎么看也比不上那残缺的四幅更显宝马的圆润、轻盈和雄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盼望在异国他乡的那两匹骏马早日归乡团圆。

有趣的碑林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出展厅,漫步在庭院里,到处是繁花似锦,鸟啭莺啼。和那些黑黝黝的藏着许多故事的石碑辉映成趣,相得益彰。你要是足够有文化,大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若对此无兴趣,也可以四处走走安静地赏春,这也是碑林博物馆有趣的地方。

有趣的碑林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趣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