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青藤茶楼!

前几日,看到一个网友的博文,题目是《青藤茶楼》。名字很别致,一下子吸引了我。一口气看完。说实话,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那青藤茶楼坐落在何方圣地?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经营特色?文章没有说。

于是循着网友的文章线索一路追踪,接连看了几篇与青藤茶楼有关的文字,还是没有答案。这撩起了我的猎奇之心。终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虽然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它不应该是老舍笔下茶馆的那番摸样。那里聚集了太多的前朝遗老遗少。每个人出场都带着长长的一串名头。礼节繁庸,酸腐气太重。年代沧桑得令人压抑,结局悲沧得令人窒息。

也不会是春来茶馆那个环境。这个看似普通的市井小店生不逢时,处在民族危亡的风口浪尖之上。树欲静而风不止,敌我顽三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明枪暗箭,杀机四伏。血腥之气太重,逍遥悠哉的乐趣全无。

大约也不是电视剧《青瓷》里的那间青瓷会馆的氛围。类似的会馆现时遍及神州大地,奢侈而隐秘。是各路官员,成功人士,商贾名流出入的场所。客人都是圈中人,常人很难进入。这里是暗箱操作的中枢,利益交换的庙堂,一切的一切都被高雅和富丽堂皇的表象所掩盖。

那么,青藤茶楼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我的内心里,它或许存在于江南某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几间白墙铁瓦的老屋被苍翠的箭竹所环绕。一根青藤顽强地攀爬上屋顶,又将它的枝蔓俏皮地垂落在窗前,在微风中翘首弄姿,摇曳不停。屋内散座着三三两两的茶客。墙壁上随意挂着几幅竹墨。茶桌上的茶具是一水儿的青花瓷。几碟秘制的茶点。茶盏里茶汤黄亮,清香萦绕。窗外是一条似曾相识的小河。静止不动的一弯碧水,古朴典雅的各式拱桥,青石铺就的铺满绿苔的路面。偶尔会有一条小船从窗下缓缓摇过,船上载着几个观光客。划船的大约是一个穿着碎花束身衣褂的村姑,应客人的要求唱着一曲婉转流莺的民谣。所过之处,撒落一屡清香,洒下一池涟漪....


哦,青藤茶楼!_第1张图片


抑或是在某个繁华大都市不为人知的烟花柳巷里,一座古老的小四合院落。庭院中的格架上爬满了紫藤萝。那紫色的花瓣像瀑布般垂落下来,遮挡了正午炙热的阳光。释放出了满院子的郁香。几个年轻时尚的驴友围在一张八仙桌旁,讨论着下一个探险方案。旁边有一老者,躺在藤椅上昏昏欲睡。也许几个青年的意见相左,争执起来,声音有点大。惊扰了老者的睡意。老者不满地咳嗽了两声。那群小青年知趣地收敛了音量。老者则微微侧了侧身,继续着他的好梦。而身边茶几上的那碗茶水早已没了热气.....


哦,青藤茶楼!_第2张图片


真想融入到上面的情景当中。置身于那种清净之地,沏一壶香茗,摇一把蒲扇。松弛紧蹦的神经,舒展僵硬的肢体,享受无欲无求的微醺与惬意。在品茗的同时参悟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在漫无边际的游弋中思索着天地之谐,物之理念,万物之序.....

毕竟是想象,终归要回到现实中来。那青藤茶楼依然让我纠结,忍不住便去问了那位网友。网友告诉我,青藤茶楼是网上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群体,群友们自诩青藤。

哦,青藤茶楼,原来是这等情形。唏嘘之中未免有些失落,失落之余,一种从未有过的愉悦溢上心头。

记得前几日看过一个外国人评价当下的中国文坛现状。大意是中国经济已跃入世界前列。而中国文学未能与世界同步,与自身经济体量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力不相匹配。文章断言,中国文学在体制内窒息。若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我不敢苟同此观点,也无意评论对与错,只是坚信中国文学的前景一片光明。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学强势崛起,大有取代传统纸媒文学之势。撇去浮云表象,客观地说,网络文学也是根植于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之上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两种形式合纵连横,共生共存。假以时日,必将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当文学走出文学家的象牙之塔,迈向更广阔的空间时,其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类似于青藤茶楼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群体,在网络上何止成千上万。他们是一群小小鸟,没有什么名气,自然也没有什么顾忌。他们或蕙质兰心。或英气勃发。或老骥伏枥。怀揣着文学的梦想,执拗于对文字的热爱。用热情和质朴抒写着心情文字、乡土文字、民风民俗以及身边的奇闻轶事。或许他们的文字有些青涩稚嫩,他们的功力欠些火候。毕竟他们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与亿万的读者息息相关。涓滴成河、众川归海,必将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给中国文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在尘世中,那一方净土般的青藤茶楼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其实它一直珍藏于某些人的心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心存美好,何处不是茶楼,何处不见青藤。


哦,青藤茶楼!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哦,青藤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