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一

案例一:

求助者基本情况:女,25岁,名牌大学毕业,原外企员工,自信不足,思虑过多

求助者:我常常一个问题想通了,又有一个问题出现.

咨询师:(期待的眼神、鼓励她多讲)

求助者:比如说一会儿觉得知识学多了没用,看看书觉得还是有用,可听说(大气中)臭氧层减少了,(对人类健康不利),这还不是知识太多了吗?(觉得好笑,自己笑了.)

咨询师:你经常为许多事情担忧.

求助者:(点头)我还担心现在与一个人关系挺好,以后不好了怎么办?我翻译时,怕上句听懂了,下句听不懂……

咨询师:听不懂、再问一句不成吗?比如:我在心理咨询时,没听清或没听懂对方的话,就再问问.

求助者:(微笑)我怕面子上过不去.

咨询师:(点头)工作几年了?

求助者:快五年了.我在外企工作.和我一块工作的另外一个人工作十多年了,又出过国.经理总希望我能顶替那个人(的工作),常问我:"你能担得起来吗?"我觉得我怎么也超不过他,我深怕自己的过错影响(自己的)形象,我(把工作)给辞了.我原是借调的,回原单位有点那个……

咨询师:觉得不好意思、面子上有点过意不去.

求助者:(点头.)

咨询师:你原本想在这里干出点成绩来,你现在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胜任经理的期望和要求,不得不辞掉原本喜欢的工作.工作辞了,又有些遗憾.

求助者:我一开始(工作时)期望值挺高的,我是名牌学院毕业的,我不愿让人家说出点什么,我相信我的基础不错,以后不会差的.

咨询师:你回来了,是否又一次面临着对自己前途的抉择和设计?

求助者:那当然.我已发现自己的不足,我报了××大学外语提高班,我得充实自己--我现在收入是原来的一半,回来了,人家怎么看我呢?是不是会说我不行呢?

咨询师:你一方面感觉到职业对你的压力,有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不足是否影响了个人的形象而担忧.30多年前,我刚工作时也有这些担忧.

求助者:(沉默15秒,注视咨询者)

咨询师:你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事业上应该有较好的表现.工作几年,你感觉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有一定距离,你有些焦虑和紧迫感.

求助者:嗯哪!(沉默20秒)

求助者:小时我妈说的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小孩子在家长生气时,自己不生气.所以我一不高兴,只是自己想,不跟她说……

咨询师:对不起,打断一下,我还没弄明白你母亲话的意思,这与你向不向她说自己的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求助者:我妈的话的意思是大人不高兴时,(子女)应该哄着他们.所以我一不高兴就自己想,不跟她说.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你应该听你母亲的话,成人不高兴时,子女应该体贴成人,想办法让他们忘掉不高兴的事.为避免成人的不高兴,自己不高兴的事,就不要跟成人说了.……

求助者:其实可以跟大人说,能解脱(自己的痛苦).自己有事憋着不好.

咨询师:看得出,你比较开朗、健谈,但仍有一些小秘密需要向他人倾述.

求助者:有(能够接受)倾述的人,挺幸福的.

咨询师:你挺渴望友谊,希望有关心你的朋友.

求助者:(点头)……

咨询分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对求助者诉说的内容,不加判断、评论、不予指导,只是引导她表达内心的情绪.在提供良好的气氛中,让求助者做出自己的发现和决定.该案例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 咨询师无条件(言语、非言语)的积极关注--对求助者的完全接受.

② 坦诚地交流,咨询师适时袒露自我.如:我在心理咨询时……

③ 多处共情,不仅理解求助者言语、动作、表情浅层的意思,而且理解其深层蕴含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不协调的根源在于价值条件化的作用.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对爱、尊敬、同情、关怀这类情感的需要,称为积极关注的需要.但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时儿童只有表现出家庭或社会赞许的行为,其关注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比如,小露只有成绩好,才能讨老师与父母喜爱;有的孩子只有听话,才能获得父母的关爱.这些使个体体验到积极关注的条件,称为"价值条件化".价值条件化使人们被迫否定自己对经验的体验而迎合他人的标准,造成自我概念与经验间的不协调,阻碍了心理健康发展.

一旦价值条件化形成,人为了维持自我概念和经验间的一致,就歪曲和拒绝认识与其不一致的经验.这样一来,个体就否认了很多本来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经验,并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和内在的混乱状态.小露认为成绩是获得尊重和爱的惟一途径,否认自己资质平凡的现实,否认人生价值的多维性.最终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顺应不良",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论.咨询师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态度,提供给来访者一种一般社会情境下所少见的毫无威胁的气氛,使来访者能够自由发掘全部自我概念和经验,清除顺应不良起因,重建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和谐.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在教育实践中.他认为,无论孩子是否聪明漂亮、乖巧听话,老师与父母都应该充满爱心地满足其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机能完善的健康人--有清晰、积极、一致的自我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案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