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No.05:人类是否真的会因为遭受巨大打击而变坏?

有一个问题,题干如下,很多动漫和电视剧都会描述一个悲情的人曾经很善良,很正义,因为遭遇了重大事故而变得很坏。现实中真的会这样吗?这是一种心理病吗?

这个问题是两部分,我们分部分来回答。首先是第二部分,这是一种心理病吗?

首先明确一下,题中说的“这”想表示的是这种遇到打击就变坏的状态?如果是,那么这是一种心理结构的不完善,但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它不是一种心理病。顶多就是心理结构的不完善。不能说这种情况是一种病,毕竟这才是犯罪心理转变周期里从潜伏到恶变的中间段,还没完成。但是本身遭受重大打击的个体是否有隐性的人格障碍,这个就不好说了。如果有,会加速和主导恶变之后的犯罪类型和严重程度。

接下来是第一部分,现实中真会这样吗?

答案是:“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样的重大心理打击会带来的犯罪是哪几种类型。一般会产生的犯罪类型是激情犯罪和无计划犯罪类型。

两个理论,Leonard Berkowitz的Cognitive-neoassociation model(认知-新联结模型),Dolf Zillmann的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兴奋迁移理论)都可以解释由情境刺激引起的挫折状态下即时发生的无计划的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Cognitive-neoassociation model(认知-新联结模型)中,强调了挫折性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可能自动引发各种与逃避或攻击的倾向相联系的情感、思想和记忆。在产生负性情绪的状态下,一些人可能不对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作进一步思考就迅速行动,有时甚至诉诸暴力。

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兴奋迁移理论),对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具有重大意义的刺激性情境会引起情绪反应,这种生理唤醒一旦产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消退。举个栗子,一个人工作一直很好,自己觉得能力很强,但是这天受到了批评,产生了愤怒或者是委屈的情绪,很可能晚上回家这种情绪并没有经过自己的调节而消失,这个时候如果他进家门发现了家里有人在做苟且之事,那这样的情境就会触发之前的剩余情绪并且融合升级,导致发生激情犯罪行为。

一个犯罪行为的公式,这个公式是美国学者Abrahamsen提出的,如下,

C = ( T + S ) / R

C:犯罪行为

T:个人犯罪倾向

S:外界犯罪诱因的诱惑状态

R:犯罪诱因的心理抗拒力

因为人都会多少受到打击,但是受到重大打击转变成犯罪者的人毕竟是这里面的少部分,这类人的心理结构里面缺少了或者说不完善的是自我调节的那部分,也就是公式中R值不高。

因为重大打击带来负面情绪,例如沮丧,失望,仇恨等,就是公式中S值很高,很高,很高,爆表那种。

心理结构完善的人会通过心理调节机制去抵消或者说让负面情绪停留在潜伏状态,这是R值很高的类型。

而不完善的人就会因为这种调节机制的缺失而无法控制负面情绪,转而形成犯意(这里面可能的诉求有很多种,比如渴望理解,强烈的物欲,强烈的性欲,对社会的仇恨情绪的抒发等),这是T的形成模式。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恶变,从而有了犯罪行为,最终有了C的值。

一般这类型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速度快,犯罪前心理矛盾少,无计划,目标可能固定也可能不固定(取决于犯罪人想表现出来的诉求,如果是直接目标造成打击,那犯罪行为目标就是给予打击的直接目标,比如情杀;如果是大社会环境造成打击,那犯罪行为的目标就是给予打击的大环境目标,比如危害社会安全犯罪类型,放火,投毒,危险驾驶等)

--------------------------------------------------------------------------------------------------------

更新回复里面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来自这位网友 @张ice的回复中的问题,

然而默认所有人对善恶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为恶,有的人遵纪守法只是为了换取社会提供相应的保护,一旦他对这个社会产生失望之情,那么他相应的任务:遵纪守法就不那么重要了。他未必想要违法,但是事到临头的时候,那条约束他的绳子已经不见了。那么这种价值观的不同是否视为心理疾病?

以下是回答:

谢谢质疑和提问。

首先回答中立,不太明白你说的默认的意思,也许是我学艺不精,理解不了;其次,价值观不同和心理疾病的问题,希望可以考虑一个度,价值观不同是普遍现象,只有到达一个度,才会造成心理疾病的产生,具体的请参照临床心理学相关。另外价值观部分,请参照Graves, W., "Levels of Existence: An Open System Theory of Valu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November 1970.

--------------------------------------------------------------------------------------------------------

更新回复里面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来自这位网友 @Yunhe 的回复中的问题,

谢谢啊,给出这么好的解答,不过还想请教一个问题,心理学的科学性基础在哪里,可以说是基于统计学的科学性吗?第二个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所经历到的各种事(包括好和坏)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的价值观,个人观点是,心理学是科学,但应该从环境物质对人心理的影响或者说决定性来考虑,而不是统计。如此会不会引出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恶,本无的无解之论?

以下是回答:

第一个问题,统计学的科学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必须指出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不是一个概论科学,而是一种概率科学,就是大多数科学,结果都有一定的概率存在。

第二个问题,我赞同你说的观点,当然这一直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在犯罪心理学领域,这个变量是必须考虑的范畴。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实没有必要认真去考虑,因为争论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结果,倒是可以考虑一下,新生儿在没有太多环境影响和欲望的时候的取向,这个问题比较明了,也可以比较好的从侧面佐证人性的本源善恶问题以及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依旧不能否认,任何的犯罪行为的源泉,都是畸变的无法控制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Question No.05:人类是否真的会因为遭受巨大打击而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