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虽短 道理不浅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下雨导致墙被毁坏。他的儿子说“如果不快点去修补,就一定会进盗贼的。”住在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但富人并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真丢失了大量财物,富人赞赏了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丢失的财物是隔壁老人偷的。

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孟母三迁

孟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母亲守节不改嫁。因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玩起了丧葬之类的游戏,学着大人的样子跪拜痛哭。他的母亲见了说:“这地方不是我儿子该居住的。”便带着孟子离开,住在了集市旁,孟子又跟着商人学做生意,同客人讨价还价。他的母亲知道后,皱了皱眉:“这地方也不适合我孩子居住。”又搬到了学堂旁,每月初一都能见到官员前来,孟子便学会了在朝廷上打躬作揖的礼仪。他的母亲知道后很满意的点头:“这才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啊。”

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失人之察

孔子在游历诸国时,曾绝粮于陈、蔡二国之间,饿的两眼发慌,无精打采。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了一点米,准备煮给孔子吃。待米饭快熟之时,颜回先抓了一把吃了,孔子看到后心生不悦,觉得颜回很失礼。

等到饭熟了,孔子巧妙地对颜回说:“我刚梦到了先君,我们应把饭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老师不可,方才有土灰掉进锅里,虽然我已经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脏了,不能再供养先君。”这时,孔子明白自己刚刚是错怪了颜回。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仅凭一己之见就去判断别人的好坏,很可能有不实的成分。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时期,有个老实敦厚、勤奋好学的魏国人,叫董遇。他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坐下来学习。他的哥哥们都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董遇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好的方法。他便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地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

卜式牧羊

有个叫卜式的汉朝人,以放羊耕种为生。卜式有个弟弟,在弟弟成人后卜式将所有家产田宅都留给了他的弟弟,自己只带走了百十来头羊。过了十多年,卜式的羊养得越来越好,羊只越来越多,并购买了地产良田,而弟弟将原先的家业挥霍一空。卜式就又分给了弟弟自己一半的家产。

当时,朝廷正在打仗,卜式上书愿将一半家财献给国家,武帝便派人来问:“你可想做官?”卜式回绝了。

又过了一年,山东闹水灾。卜式又上书愿出二十万钱赈灾,武帝得知后便将卜式封为中郎官,卜式不愿做官,武帝只好说:“我在上林苑中有羊,你便去那里放羊吧。”因此卜式已位居中郎将,却仍身着布衣草鞋到上林苑去放羊。

陶渊明爱田园,卜式好牧羊。人各有志,志各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故事虽短 道理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