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46

昨天早上我的邮箱里面收到了一封讣告,我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一位学院里的经济学老师,因为意外去世了。收到邮件的时候是早上4点半左右,我迷迷糊糊点开邮件标题,以为只是又一封垃圾短信。一看去世的人名,当时一下子就清醒了,脑子似乎觉得有点虚幻。我的朋友在几个月前还刚表达了对这个老教授学术水平的敬佩,和我商议怎么才能让老教授帮忙写推荐信。我的学长在去年圣诞节的时候,还建议我有可能的话给这位老教授当助手。

生命就像是一首似乎永远会播下去的歌曲,突然戛然而止了。我突然觉得自己离死亡那么近,我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呼吸声。

不知道在哪本书里看到的一段文字:人们总以为活着是一种常态,其实死亡才是一种常态。即使发展到清代,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31岁,女性为33岁。古言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半数人可能还没立,就长眠了。而现在的平均寿命是男72岁。女78岁,我们活生生比古人多了一个半辈子。所以,我们对时间和寿命的感觉扭曲的很厉害,好像日历那一页永远可以撕下去一样,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可以留到以后慢慢想,没有说初的话总有机会说。

但是,我们以为的安全的生活环境真的是万无一失的么?每一天溺水、车祸、飞机坠毁、恐怖袭击等等意外从未缺席。我去语言学校上课的路上,会经过一个日本警署的小站岗点,上面有一个牌子:昨日交通事故,负伤多少多少人,死亡多少多少人。可怕的是,那个数字每一天都会换。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惊讶了一会。后来几天,我似乎就忘记了这块牌子的存在,我也没往那边瞄。就和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一样,麻木地经过那个小小的牌子。

李欣频老师的创意学第一课就是: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我对于这一课,一直没有做好。买来的求生训练手册也因为难懂和无聊,被我塞在了书架的角落里。即使现在我正在敲打着键盘,写下以死亡为主题的随笔时,我的内心也不如昨天早上一样震动不已。大概我的大脑出于保护,把我对死亡的应激反应的情绪调低了,变得麻木了。

有时候,微信朋友圈会转载一些名叫“临终者最后悔的事情。” 排在首位的是:我希望我有勇气过我想过的生活。第二位是:我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的工作上。即使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多大,大概也只能激起读者心中一点点涟漪,然后读者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即使我们知道人都会死,我们知道意外的定义,我们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会......生活的惯性和大脑的麻痹术比我们想象地更强大。那么,就在接受生活惯性的存在,然后学着去亡羊补牢。

做好生活的记录,不断地人为地提醒自己: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