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
虽然经常看校园动漫,但一旦看起文学作品来,会发现文化差异这种东西要比自己想象地要更加有差异一些。
因着这些差异性,在看《我的晃荡青春》的时候,并没有很多的共鸣。不过看着作者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会生出一些亲近感,那是在看同一位作者其他文学作品时不会有的感觉。
即使东野圭吾的大名早已响彻五湖四海。
如果要问我哪一类文学最能反映人性?我大概会回答:应该非推理小说莫属了!
之所以会这样觉得,大概是因为很多时候,不管如何想要去理解一些故事,但终究还是做不到,而每个人的人性,大致也是如此,让人难以理解,却又真实存在着。
严格来讲,《我的晃荡青春》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的第二个作品,《解忧杂货店》是第一个,虽然东野圭吾以推理小说出名,但我看过的大多都是很直接的影视剧,电视剧《神探伽利略》、日影《嫌疑人 X 的献身》、日影《白夜行》……
这些先暂时按下不表。今天就先来讲讲《我的晃荡青春》这本书。
关于这本书,豆瓣上有个很实在的短评:“如果不是东野圭吾在大陆大热,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瞎来来’的自传能够被出版……”
看完后,嗯~差不多就是这个感觉吧。
要说意外又不意外的一点,大概就是声名显赫的东野圭吾,其实并没有早早地就拥有什么写作天赋,也不是自小就喜欢文学的忧郁少年,他的青春,就如同大多数人的一样,平淡、普通、不特别也不出彩。
中学在坏学生集结的一个班集,即使同学老师好像对坏学生们在深恶痛绝的同时又畏缩害怕着,对于同班的另一个群体来说,总之还是能够好好相处的,因为只要你不去惹他们他们也不会主动惹上你。
书中大量的对哥斯拉、奥特曼这样的怪兽电影和披头士的回忆,之于我来说,是没有任何共鸣的,虽然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和哥哥姐姐一起看过奥特曼,但是那时候的我,好像从未被任何这样带有英雄情结的影视剧打动过,因为就像是约定俗成的那样,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奥特曼终会打败怪兽,既然都已知道结局,为什么大家还会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激动不已呢?
可以见得,从小开始,我应该就是个不容易感知过程的人。
要说书中有什么共鸣的话,大概是高中面对升学的那一段吧,考上的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没去,希望去的大学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上,未来尽是一片迷茫,在什么还不懂得的时候选择了以为很厉害的专业,真正念起来却发现自己压根就不是这块料,但这样的道理,也是要有所经历后才能够悟到的。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样的志愿呢?”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有过的疑问。
书中在《山寨理科生的悲哀》一小节中说道:
我要给青少年们一个建议。千万不要如此草率地决定自己的未来。尤其是以理科为目标的各位,不如再重新考虑一遍。
……我觉得一定程度上的疏远理科其实也挺好。不,应该说,我甚至觉得,除抱有强烈的热情和决心的人以外,其他人都离理科远点才好。”
理科的路很艰苦。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全都晦涩难懂。我们常听讨厌数学的人抱怨:“微分啊、积分啊、三角函数啊到底有什么用?”对于在理科世界生存的人来说,这简直可笑至极。他们会说:“微分?积分?三角函数?那些如同做游戏般简单的数学什么用都没有。有用的,是从那里开始更进一步的真正的数学。”同样的话,对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所有理科相关学问都适用。如此一来,可以理解那些东西的,实际上仅是十分有限的一小部分人。正因如此,如果明明没有相应的能力却想当然地误以为自己适合理科而轻易走上这条路,便注定要背负起无法想象的艰苦和辛劳。
我就正好是一个例子。
常常这样不是么?还以为在做选择时就已经将未来想得足够清楚,殊不知跟未来的自己比起来,现在的自己永远都要无知得多。
再之后,就是关于大学即将毕业、就职申请的一些描述了,关于就职这件事,有的人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而有的人就像文中所说:“有不少人都以一种十分随意的方式,做出了或许将左右自己一生的选择。”
不过即使在精心谋划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未来也始终都是不可预测的。就像本书的作者在如愿进入了第一志愿的企业,并告诉了自己“今后要认真地生活”后,依旧在数年后“因再次犯傻而夹着尾巴逃出了公司”。
诚如我们所见,如今的东野圭吾,是个作家。
也诚如所言,这不是优等生的制胜秘笈,更不是成功逆袭的人生传奇,这是一个普通生的青春手记。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来说,通过阅读这样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晃荡岁月的故事,如果能有所共鸣,自然是好的, 但如果没有,通过这本书窥见日本文化的一角,比如联谊文化、社团文化等,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