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学习札记Part1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CH1:导言

做决策的4个原理

  1. 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每个人都在分配自己的稀缺资源,常见的如时间、脑力、金钱等。当一个资源是具有稀缺性(scarcity)的时候,人们才会面临权衡,否则没有选择需要被马上做出。
  • 社会面临的权衡取舍很多是在效率(efficiency)与平等(equality)之间。这里的平等和公平需要区分一下概念,平等是指资源分配上绝对的平均,不受参与者的投入或产出大小来计算资源获得;而公平的概念是会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社会资源分配的权衡上,只要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平等就一定不公平,效率最大时也一定不平等。由此来看,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效率和平等确实是相对的两个结果,需要作出某种权衡。
  1. 原理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 计算机会成本时,要注意避开一个坑:是否存在两种case都有的必要成本,必要成本是否有区别。
  1. 原理3: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 通常把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作比较,不要误把固定投入的必须成本算进去。这是因为,通常人的行为是在现有行动计划中的微小增量调整,是围绕自己做的事的边缘,而没有办法全盘推翻重来,去篡改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只要边际收益比边际成本大一点,就恒有整体收益为正的期望。
  • 边际决策还能解释稀缺性带来的高价值。当没有的时候,有一点都会是很大的变化(收益)。
  1. 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考虑激励的时候,最基本的要考虑对供需双方都有影响,别漏了其中一方。
  • 多方复杂场景考虑激励,需要找出一些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

相互影响3原理

  1. 原理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2.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 供需双方都盯着价格,经过反复的竞争和交易后,稳定的价格反映了社会价值,和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如果竞争不够充分,或者交易时间不够长,某些低成本区域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激励的作用反馈到市场上是需要时间的),价格就会虚高,并且在当前状态不是稳定的,是有一种向下的势能的。
  1. 原理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政府干预经济通常有两种目的,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即要么把蛋糕做大,要么让蛋糕分配更均匀。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是通过制定规则来改变人们对资源配置做出的选择。这(了解政府干预目的)是一个可以用来判断政府政策影响的方法论。
  • 市场失灵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外部性,二是市场势力。外部性的含义是,“外部”即不直接参与当前场景的交易或者有市场行为的人,这些外部人受到了影响,或者说利益受损,不会直接反馈到交易中,也就不会被交易中的供给方计算做生产成本。比如工厂污染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整体经济3原理

  1. 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几乎都可归因于生产率的差别。生产率和生产效率是两个需要区分的概念。
    生产率是衡量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
    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2. 原理9:当政府发型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3. 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影响链条是:
    货币总量增加 -> 整体支出水平增加 -> 需求增加 -> 商品价格上涨 -> 企业用工增加 -> 商品总量增加 -> 商品价格回调。
    概括一点就是,货币+ 需求+ 用工+。
    扩大政府开支,减少税收,增发货币,都可以刺激总需求增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原理》学习札记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