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时代的商业秘密

从源头上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优胜劣汰的竞争史。物种进化的抉择最终将人类推上万物之王的地位;政权的更迭不断,直至完成群雄割据到一统天下的大势;在商业文明的进程中,企业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自由竞争,过度竞争,差异化竞争,直到寡头的一轮轮厮杀,最终只有浴血重生的胜利者才能扫除了一路的障碍,独享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

很多人的概念里寡头是个经济概念,然而,寡头的地位不仅在商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在这背后更有一套逻辑,那就是顶层设计的思维,以及取得竞争领域的人才及资源的高度垄断。在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中,为了把控自己寡头垄断的地位和长治久安,各朝统治者对外以“儒”安抚群众,而自身奉行的是“法”,其核心正是寡头的战略思维。

法家的寡头思维如何无往而不利呢?其核心可概括为三点:势、术、法。即确定寡头的权威地位,善用谋略和严格律法。凭着这套寡头思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激荡缤纷的战国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寡头。最初平分秋色的战国七雄,地处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最初既没有魏国富饶,兵力也不比齐国出色,吞并东六国的关键在哪里?事实上,在公元前338年的商鞅之死到前221的统一,秦国寡头战略的蓝图就已经在展开了。正如西汉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是一个在法家寡头思维的支持下谋定而后动的举措。

我们回顾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仍是一个处于偏僻之地的贫穷小国。然而秦孝公此时已经有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计划地布局秦国的寡头战略。这个时候要想振兴秦国,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对于能让秦国强盛的人才,无论出身如何,都给予高官厚禄。这一政策吸引了在魏国找不到出路的商鞅。商鞅变法带来的法家思想,正式揭开了秦国寡头战略的序幕。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制定严密的强国政策:鼓励生产,强大国力;严格律法的执行;广纳各国人才给予优厚待遇,规定凡事到秦国从事垦荒的人一律九年不征田赋;此外,秦国更是积极准备自己的军事力量,把自己的百姓解放出来,成为专职军人,以战功赢得自己的地位;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实力,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实力大增走上了寡头之路。此时的魏国早就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一幕并不陌生,要走向寡头,聪明的老板会让人才都为己用统一战线,只有愚蠢的老板才会放弃人才,让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既然搭建了人才高地,又如何使用好这个平台呢?事实上,激励绝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才有的概念,早在中国朴素的战略思想中,就早已意识到激励政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春秋到战国贵族一直是世袭制,而秦国却首先改变这一制度。不仅厚待投奔秦国的人才,对本国的人才升迁也是一视同仁,规定无论背景如何无军功者不升迁,在奴隶制的环境里这种激励使得百姓有了奋斗的动力。《战国策》上说,秦国的老百姓听到说要打仗,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拼命想抓住这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了六国军队160万,令六国从不屑一顾到大惊失色。当今的资本市场很好地沿袭了这一概念,如今“人无股权不富”的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股权激励成了老板和员工同甘共苦的最好契约。

在完成“内部成长”之后,秦国的寡头战略开始转向“外部竞争”。因此在寡头争霸的第二阶段,秦孝公的继任者惠文王开启了“合纵——连横”的拉锯战。此时,秦国的实力崛起和称霸野心已经是暴露无遗了,秦之强,其余六国不得不协作来加以遏制。对于弱小的个体,抱团抵御风险无疑是最好的战略,而对于强大的秦国,此时最好的战略定然是采取连横之术,一个个瓦解其合纵关系,最终将他们个个击破。在如今的商战中,这已经演变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捷径——并购整合。当企业处于弱势地位时,最佳的战略无疑是横向整合,快速壮大力量;而对于逐渐成长起来的企业,更应当通过并购不断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

在这一战术的运用中,秦昭王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大战略深化连横之术,对六国加以区别化,使得相互之间的合纵关系不断削弱,而秦国的联横却不断加强,这种双重打击下各国的战略不断被破坏,而只有秦国长驱直入,夺下天下。

秦国百年的战略历程没有夭折,歧路,甚至迂回的阴影,在法家早期的寡头战略中,近百年的战略逻辑条理分明,步步递进,一气呵成,商场如战场,如今的商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环境也在瞬息万变,从事企业咨询多年,大道至简,如果企业经营者不想走魏国的老路,眼看着得意员工变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不想像齐国一样,温水煮青蛙失去了抵抗,最后被“和平演变”,最佳策略就是把握机会。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希望有立足之地,就不能被动面对,而是以一颗老板的心和管理层共进退,待得重整山河,叱咤风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寡头时代的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