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0105+云端传奇+活用读书笔记,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

培根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读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除了大量的阅读、收集知识、记录笔记之外,还要尝试着对笔记进行再加工,努力让自己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我们接下来的读书活动,而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前三章中,我们跟随奥野宣之的脚步,知道了如何选书、如何购书、如何读书和如何记笔记,在接下来的第四章中,奥野宣之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笔记来有效的提升自己。下面呢,我将从活用笔记的前提、活用笔记的方式和活用笔记的效果三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共同开启通过笔记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之门。


01 活用笔记的前提--重读笔记

大家一定还记得自己在学生时代记的那些课堂笔记,字迹或者工整,或者杂乱,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影响它被翻看过很多遍,特别是在考试之前。

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可以把课本丢在一边,或者只是简单的翻看一遍,但是笔记本不能不看,并且笔记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如果这门课缺了那个部分的笔记,我们一定会找同学挤时间赶紧把笔记补齐。复习的时候,经常是看很多遍,不同颜色的笔不同的记号涂满了笔记本,正是这样对待笔记的态度,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顺利的通过了考试。

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再或者是自己选修的其他喜欢的课程,想要顺利通过考试,认真的重读、整理、记忆、练习笔记成了我们考试成功的不二法宝。

奥野宣之在前三章中已经告诉我们,想要有效的去读一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写读书笔记。那么读完了书,写完了笔记就算完事了了吗?当然不是,记笔记是为了活用,那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活用笔记呢?

那就是像一个要考试的学生一样,反复的、认真的去重读自己的笔记。

人的大脑都是有遗忘规律的,虽然当时读书的时候印象很深刻,并且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记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但是如果很长时间不去翻看,也一样会彻底的忘记。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有一个十分美妙的想法,于是赶紧用笔记录了下来,我们记录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感稍纵即逝。可是记下来之后,如果我么就不了了之了,那和我们当时没有记下来也没有本质区别。

奥野宣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相对规律,可以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一个“重读笔记时间”,利用固定的场景去重读笔记,并养成习惯。这个时间可以是睡觉之前,可以是洗澡之后,也可以是午休起床,等等,这个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定,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去完成这个相对比较碎片化的任务。

为了养成重读的习惯,我们还可以规定重读的频率,比如一周一次,或者一周两次,都可以,给自己找一个适合读书的场所,可以一个人专心的翻看我们精心记录的笔记,也是很享受生活的一件事情。


02 活用笔记的方式--组合笔记

笔记重读的次数多了,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所读的书本身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在看笔记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如果我们把前面、后面的笔记组合起来,稍微的做一下修改和衔接,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或者,当自己在翻看的时候,突然对某一次的笔记很有感觉,随着这种感觉,进行深入的挖掘,很可能就会创作出一篇新的文章出来。

如果我们把读书笔记看做是一种元素,那么活用笔记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元素进行不同的排列和组合,大家一定都还记得,碳元素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之后,表现出来的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石墨。

如果我们把读书笔记看做是自己的写作基础素材的话,那么经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打磨,最终呈现给大家的结果可以是书评,可以是拆书稿,可以是讲书稿,也可以是书单。

读书笔记是基础,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就可以写出具有特色的原创文章。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红色的小小写作》书中提出: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而准确、具体的例证也可以理解为读书笔记的一种巧妙的组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好作品呢?请认真去组合你手里掌握的素材吧。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 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这也是组合曾经写下的读书笔记进而进行输出的方式。其结果竟然是那么的令人欣喜。


03 活用笔记的效果--思想内化

有人说,写书评、拆书稿、讲书稿不就是活用笔记的效果吗?其实不完全是。

写书评、拆书稿、讲书稿只是活用笔记的途径和方式,真正的活用笔记的效果是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我们正是通过记读书笔记,重读读书笔记,组合笔记,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了对所读书内容的思想内化,把读过的书真正的变成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当我们以后再用到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自己的思维独创了。

古人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南宋的诗人叶绍翁写过一首诗,叫做《游园不值》,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还被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文学界对于它的认可。据钱锺书在《宋诗选注》:“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的新警。……吴融《途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搀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为什么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和吴融《途见杏花》不被后人所熟知,而单单是叶绍翁的这首《游园不值》被大家如此推崇呢?原因就在于叶绍翁吸取了前人的精髓,内化为了自己思想,然后又经过了自己的再加工,创造出了价值远远高于前人的诗句,所以被千古传唱。

上学的时候,经常开玩笑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别人的东西内化为了自己的思想,用的时候一定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还有可能创造出远远高于别人的成就。而当别人的东西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自己使用的时候需要去借,就容易显得生硬。这就好比是嫁接的植物,虽然也能开花结果,但是总能看出嫁接的痕迹。


重读读书笔记、输出读书笔记、进行思想内化,将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捋顺写作的逻辑思路,让创意不时迸发,让创作的源泉永不枯竭。


RI 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


拆书0105+云端传奇+活用读书笔记,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_第1张图片

R2 在博客上写书评


拆书0105+云端传奇+活用读书笔记,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_第2张图片

R3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拆书0105+云端传奇+活用读书笔记,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0105+云端传奇+活用读书笔记,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