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说“闲话”的经济学家

【这是 樂编辑 推荐的第 本书】

香港一直不乏专栏写作的高手,远像金庸、倪匡,近如陶杰、道长,都是从专栏起家,逐渐在方寸间写出了自己的名气。而素有“香江第一健笔”之称的林行止先生,更是报纸杂志上的常客,特别是他主持的《信报》专栏,政经时评触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案前浏览,每每让人酣畅淋漓。这不,近几日又翻出林先生的随笔集《闲在心上》,工作烦闷时读上一段,还是那么叫人消食化气。

林先生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但这“经济学”却一直让人调侃为最沉闷的学科。想想一般的政经时评,总摆不脱干巴巴的经济学原理,虽然干货不少,但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还好在这本书中,林先生是揣着一份闲情在做文章。他的政经时评,常把笔尖儿伸到生活的最底处,拈起那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琐事,虽也逃不脱经济分析,但却是浅显的很,遇着恰当处,来上几句俏皮调侃,通篇评论顿便鲜活起来;即使遇上严肃的话题,也在眨眼之间变得闲趣万种,让读者在莞尔之余,觉得颇为妥切实用。

爱说“闲话”的经济学家_第1张图片

如《消费意识与行为》一文,乍看题目,似是鸿篇巨论,但仔细看下去,却不像题目那般唬人。文章借写打高尔夫,分析当下物质社会里的“炫耀性消费”,又借“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推出当前物质丰富与快乐程度的关系,起承转合,愈发挠着现代人的痒处,临末还不忘再煞有介事的论证“顾恺之倒啖甘蔗”由淡入甜在经济学上的不合情理,这一节看似节外生枝,实际上把“边际效用递减”这专业术语诠释得清晰明了,让人忍俊之际,不由佩服起作者笔端的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算来林先生主持《信报》多年,每日撰写时评,难得有闲,偏偏这位“忙人“把政经专栏变为他找寻闲情的一方乐园,严肃的面目下始终不改固有的诙谐与敏锐,仿佛中有股顽童的意气,让人不觉又联想到当年的物理怪才费曼。与工作处寻闲情,林先生的时评当真是“忙里偷闲”。

林先生学的是经济,却也不一味埋在经济学堆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避免变成痴呆书虫,离开图书馆后,绝对不看本科书籍。于是,无关“机会成本”参考的书,均可等闲,视为闲书。他的闲书从幽默月刊,到政客逸事,典籍掌故,无所不包,久而久之,构成了他的那些“闲读闲笔”。

既是闲笔,更可以嬉笑怒骂,闲心所至,但绝对是雅俗共赏,他刚把你带入曼陀铃美妙乐曲中,突然又换了一张面孔,讲了一番“趣不可闻的西洋屁话”,虽是“屁话”,但下笔从容,竟从《尤里西斯》谈起,一直讲到乔叟的“米拉的故事”与莎翁《错误的喜剧》里的种种典故。作者在闲读之余“自寻烦恼”,始终不忘穷根问底的“怪癖”,让这么一篇“俗不可耐”的文章,变得别开生面,奇趣横生,其中的引例竟连一些行家也不一定兼顾。如此闲读,真可以说达到了随心所欲,适才量性的境界。

回顾全书,林先生的政经短评,闲读随笔,虽说素材不同,腔调各异,但在闲趣丛生之后确使人多多获益,恰如刘绍铭先生评价:林行止应是“务实作家”。林先生的短评随笔事事讲求言之有物,比之其他写手,少了一副“诲人不倦”嘴脸或风姿别具的绮丽,字句间信而有征,有时也许逆耳,但苦口良药,当应如是。

如此看来,林先生的“闲”处,是一位学人扎扎实实的态度和功力 。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说“闲话”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