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发展的近代铁路

曲折发展的近代铁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早在1863年太平天国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上海27家洋行就给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写了一封信,申请修建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当时的洋行商人还真不是空口说白话,他们不仅已经勘测线路,而且已经筹了214万两银子,作为资金并做好了初步的预算规划。

虽然李鸿章对于洋务向来不排斥,但这封信也被李鸿章一口回绝了。原因很简单,他也不想外国人因为修铁路在在中国地盘过分的扩大势力,毕竟朝廷最反感的就是这点。李鸿章的判断确实很准,此时的西方商人无非是想利用中国官员的糊涂,不懂国际惯例,想占一个大便宜。

但是毕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原材料商品等货物的运输确实离不开铁路。于是外国公司纷纷向中国的总理衙门写信劝告,其中就包括赫德著名的《局外旁观论》。这样纷至沓来的劝告总理衙门也不得不重视,于是拿出来给朝廷作商议。然而朝廷上下各官员,都以反对的居多。反对的声音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迷信的障碍,担心火车修成,那么大的动静惊扰了地下的祖先,惊扰到山神土地;第二种担心原有的运输业人员失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第三种是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害,他们担心这是洋人侵略中国的又一工具,容易出现国家安全危机。而时任江西巡抚刘坤一则干脆认为,这完全是洋鬼子的阴谋,大有一种“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控诉。就连李鸿章自己也认为修建铁路有碍风水,影响上海商民生计,没准会激起民变,弊大于利。

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永宁门外,皇城根下修了一小截铁路,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一下火车的魅力。有了这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洋商们先后在天津英租界和上海吴淞江都修起了小铁路,并开始投入商业运营,一时间成为当时最热闹的地方。天价的车票仍然天天供不应求,有钱的没钱的都想来凑凑热闹,回乡以后便能一吹好几年。修铁路这样对中外都获利的大好事,在民间也有很强的呼声,现在唯一的阻碍就是朝廷了,于是1872年外国商人想借着十七岁同治皇帝大婚的好日子,想专门为同治皇帝修一条铁路作为皇帝的大婚礼物最后也未能成功,修建铁路的事情在中国便又耽搁了下来。

直到1881年,李鸿章旗下的开平矿务局才获准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胥各庄到唐山。这条铁路主要是看中了唐山丰富优良的煤矿,但是修建之初也只能事先声明,不用蒸汽机车只用骡马拉,李鸿章在上奏朝廷的时候称这条路为“快车马路”,避开了铁路这个词,这才收到批准。而在建设之初,真的是用骡马拉着带轮子的车厢运送煤矿,这样的景观简直成为老外的笑柄,还好李鸿章在建设之初就想好了偷梁换柱。1882年称着北洋海军大规模扩张,李鸿章与北洋海军急需煤炭为借口,经过了几个月的反复斗争,终于破例在,唐胥铁路上用上了蒸汽机车,唐胥运煤铁路才逐渐走上正轨。

谁也没有想到,真正促使清廷接受铁路的,竟然是一套小的火车“玩具”。

1885年11月5日,美国公使希望可以送给朝廷一个美国铁路的模型。其实这套模型就是大一点的玩具火车,车厢长五英尺。这个模型是美国人精心制作,代表了美国火车系统的缩影。包含分主线和侧线,转台客车机车一应俱全。当时的醇亲王奕譞出于好奇,便同意了这一要求。于是在皇宫乾清宫前面,腾出了一块地方铺好铁轨,安上了全套的系统,于是火车就开动了。好奇是人的天性,这样一来,太后和皇帝都开了眼,觉得这玩意非常有意思。此时,李鸿章趁热打铁,一个劲的给朝廷灌输火车的功能,讲这玩如何富国强兵等等好处,朝廷对于修铁路的阻碍竟然就这样被消除了。

在随后的时间里,一条接一条的铁路修建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洋务运动企业的原材料和商品运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同光中兴逐渐步入正轨,举国上下一副大国崛起的样子。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可谓步履蹒跚,每走一步都迈得那么难。上层的大人物居然普遍表现得比低层的小人物更加落后保守,这大概便是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不得不说,观念的障碍,有时比跨越崇山峻岭更为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曲折发展的近代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