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2019-2020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最全备考指南

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2018-11-07_第1张图片

文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支柱院系,有“江南文枢”的美誉,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东南重镇,也是我国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它以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博大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学风、创新的机制、一流的师资、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跻身于全国高校人文学科的前列,并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目录

2018-11-07_第2张图片

三、南京师范大学2018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录取名单

2018-11-07_第3张图片

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610 文学基础: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版;

《文学理论导引》,周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中国文学史》(4卷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王立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写作:

五、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专业课

专业课的复习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绝对不能无视真题,真题是风向标,通过研究真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大方向。就一般情况而言,现当代文学的真题基本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和大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三类题型。

填空题

各个学校填空题的侧重点不同,只需找到近5—10年的真题,大致地看一遍,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是侧重于主要作家、主要作品的小知识点的考查,还是一些较偏的知识点,理清之后,平时的复习中注意识记就是了,填空题一般都不是大的问题,就不赘述。

名词解释

关于这道题,真不像部分同学所想的那样——需要写很多,考试的时候只需简单、概括性叙述,答到要点即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每复习完一个文学史章节,首先总结出该章节涉及到的重要的名词解释(肯定是要包括真题中出现的),然后在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找些名词解释的资料(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在这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错误、查缺补漏等等。很多名词解释是有规律的,比如社团类(文学研究会),整个内容只需囊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刊物、主张、简要概括贡献,这样就可以了。

2.当第一轮复习完,所有章节的名词解释也都罗列完了。等到考试前的两个月才开始背,这样复习量就减轻了,分散记忆、个个击破。这样分配下来每天也就5—8个名词解释的任务。而且没必要特意地花时间去记,分成小纸片,每天去图书馆,晚上回寝室,晚饭后散步,睡觉前等等零碎时间拿来反复记忆,效果特别好。

大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大题。或者说,辛辛苦苦看那么多专业课的参考书和资料就是为了对付它。现在考研的题目越出越活,许多同学在初期甚至会产生“拿着参考书都找不到答案”忧虑之感。这其中的原因,题目较活是一方面,初期自身修炼不足也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参考书所给的”和“考试所需要的”这两者之间有矛盾。

参考书所给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引子、线头,要想取得专业课上最终的胜利(直至复试),就必须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在复习中最好不要只盯着学校所要求的参考书看,要拓开自己的视野,找找其他参考书,资料、笔记等等来看,不同资料上的知识点之间进行类比,等等。总的来说,解决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借鉴、多分析总结、多思考,直到自己也能对一些问题“做出臧否”,也能提出些看法。这个目标,难不难?说难也不难,毕竟这只是研究生的入门考试,要求并不会那么高。

回到具体的复习操作上来谈——对于很多基础不好或者是无基础的同学而言,第一轮复习就是一个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此时,切记要做笔记(勾勒出简单的框架,不必面面俱到,),不要只简单的在书上勾勾画画。这个阶段的笔记主要是为了理清“文学史讲了些什么”,通过笔记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参考书讲了些什么,也有利于在平时巩固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时,更加高效。

现代文学史的复习,强烈推荐《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这本书,相信基本上也没有哪个学校能绕过这本书。《三十年》体例清晰,观点新颖(其中很多地方借鉴了夏志清的观点,颇具启发性),每十年按照思潮、小说(主要作家)、诗歌、散文、戏剧几大板块编写,方便进行横纵比较。但落到各个章节内部而言,又多少有点显得“太过板块化”了,很多知识点揉到一起写,细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另外一本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本书也是其编者专门为《三十年》而编写的。

当代文学史的复习,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定要看一看。提到这本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艰涩难懂,而情愿把它束之高阁。这也不奇怪。洪老这本书脱胎于他上课的讲稿,作为老一辈的泰斗级人物,授课方式严谨有余而稍欠生动,我们不必苛求太多。但是,我一直认为,正因为洪老的这本书,才使得其他当代文学史相关参考书有了一个进一步阐述的基础。

初看这本书,有一种看历史书的即视感。除此之外,书中还对当代文学中的生产机制、出版机制、作家身份的更迭等等方面做了补充阐述(很多当代文学史的参考书都较少这方面的介绍)。所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在此基础上再看其他书,会更容易理解。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相关另外一本洪老的书——《问题与方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借来看看。某一年浙大的复试中,有一道关于“文学生产与出版体制”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就有较详尽的阐述。

第一轮复习是一个“被动吸收”的阶段,此时的你就是不停的看参考书,吸收每一个新知识点;第二轮复习时一个“主动思考”的阶段,在占有一大堆感性材料之后,进行理性分析,主动思考,打通关节,这样才足以应对大题。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是没有太明确的界限的,觉得知识储备够了,就可以试着开始。在复习中,一开始要强迫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慢慢地就会融会贯通。总之,学会思考很重要。

看近几年南师大的部分真题:

1.分别以《伤逝》、《家》、《青春之歌》、《绿化树》、《废都》为例,分析现当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围绕一问题深入)。

2.请就不同时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论述中国现当代小说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民题材的小说对国民性的批判及这类作品的特点。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我们可以发现,类似于“知识分子题材”、“农民题材”这类可以归为一个群体概念的题目,南师大很喜欢考。类似的题目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还是有“出题风格”这一说(当然,这个问题上不要盲目坚信,毕竟这是一个比较玄的事情),同样举例说明,如下:

浙大

1.怎么理解张爱玲的反传奇的传奇。

2.新感觉派的电影特征表现在哪里?

3.评析莫言的苦难叙事(或暴力叙事),结合文学史评价。

4.如何看待艾青对“散文美”的提倡。

南师大

1.比较论述《红旗谱》与《红高粱》的历史书写。

2.分别以不同时期有关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例,论述中国现当代抒情小说的艺术发展。

3.比较论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和王安忆几位女性作家的异同。

4.从对地域文化表现的角度,分析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

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看点所谓的“出题风格”。浙大侧重“纵向”考查——考得深。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征参考书上有所提及,但也是点到即止,所谓“反传奇的传奇”必然和张爱玲“新”与“旧”交织的艺术风格有所关联;艾青的“散文美”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是有那么一小段的叙述,但想要答好这道题,“那一小段”中包含的内容肯定是不足以阐述清楚的。探究南师大的出题风格,之前提的那几道题目可以放到一起来看,结论就是“横向”考查——考得广。很多题目涉及的内容都特别多,一道“论述中国现当代抒情小说的艺术发展”的题目将现当代文学史各个时期都牵涉到了。

对学校出题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对复习中肯定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像南师大这种横向考查型,复习中就要注重把同一个知识点在各个时期所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思考,答题时做到全面,不疏漏。

再谈具体答题方面的问题,真题中有些题目问法直接干脆,有些题目问得文绉绉的,要想答好这类题目首先就得学会审题,你得知道题目到底问得是什么,考得是哪方面的知识。举例如下:

1.从《边城》看沈从文独特的爱情悲剧观。

这道题应该算是浙大2013年的真题中最难的一道题目。咋一看,整个人都是懵的,这题目到底在问个“啥”啊!给的参考书里面压根就没提过沈从文的“爱情悲剧观”,而且还是“独特”的。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回想到上文学史课的时候,老师肯定都应该讲过《边城》是个悲剧。可在你课前预习的时候,除了最后“翠翠”那“无望的等待”给了你一点淡淡的忧伤之外,整部作品看下来感觉多唯美小清新的,硬是要和“悲剧”这么惨痛的词汇联系起来真点牵强(至少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是这样认为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为什么老师们觉得是个悲剧,自己读下来却觉得略显夸大其词了,难道是因为自己太学渣?

还是那句话——想不通的时候就试着回到原点去思考。沈从文穷其一生都在追寻和讴歌他心目中那理想的人性。对乡村和抹布阶级的描写是为了直接传达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然而在此之外,他还对都市文明的病态景观进行了讽刺。为什么一个一直以“乡下人”为角色认知的人要讽刺“都市文明”呢?其实这两者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后者只是作为前者的陪衬,以便更加凸显前者而已。那么把一个“悲剧”写得让人读起来“不觉得那么悲”的原因是不是出于类似的目的呢?

其实是的,张爱玲的“悲壮是一种完成,而悲凉是一种启示”可能有人没听过,但鲁迅那句“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肯定听过吧。为什么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要给人“启示”。沈从文要给读者的“启示”也就是他一直都在追寻和讴歌的理想人性、人生形式。也就是说其意不在于展露悲剧,让读者沉溺于悲剧之中,而是希望读者看到这背后的东西。沈从文说过这样一些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来表现”。至此,应该能理解何为沈从文《边城》中“独特的爱情悲剧观”。

前面谈到了怎样审题,怎样揭开题目的面纱从而导向书本知识进行解答的问题。但是在考试中还有另外一类问题容易困扰大家: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于同一个作家都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下面的例子),而书本上给的知识点只有那么多,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呢?其实参考书中的知识就好比水,要学会运用,给水一个杯子,水就能变成杯子的形状;给水一个碗,水就能变成碗的形状。也就是说,同样的知识点,在论述时侧重点不同,方式不同,自然就能变成不同的题目的答案。

1.怎么理解张爱玲的反传奇的传奇?

2.张爱玲对人性的逼视。

3.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能雅俗共赏?

三道不同的关于张爱玲的题目,其实是有相交性的。题三谈到“雅俗共赏”必然和艺术手法的知识有关。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上是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手法之间的巧妙融合。在结构上,既有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也有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西方小说结构形式,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虽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但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情节小说,因为作者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场景描绘、细节处理上又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画等等。所以说能“雅俗共赏”。试着转换思维一想,这一点用来回答题一也是合适的。传统的“传奇”的写作手法也就是指前面所说的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但在此之外,张爱玲又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画,所以说是“反传奇的传奇”。再接着看题一,传统的“传奇”故事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真爱,然在徒有“传奇”之名的《倾城之恋》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却不是因爱情而结合,是因为生活的交易走到了一起。此类“无爱的婚姻”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这也是“反传奇的传奇”其内容的一方面。接着看题二,众所周知,张爱玲描写“人性”是很深刻的。所谓“对人性的逼视”无非就是指张爱玲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深刻地透视人性的。说到这里,写“无爱的婚姻”绝对算是“对人性的逼视”的方法之一吧。婚姻中没有“爱”,只剩下“饮食”两项,直指人性至深至痛之处。

以上,就是个人对专业课复习的一点浅见。要想取得考研最终的胜利,无非就是努力与坚持!加油!如有不同意见或疑问,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来源于考研论坛,感谢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考研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学考研联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联盟

创意写作考研联盟

历史学考研联盟

微信:136 111 59964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