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听流行歌

艺术只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完成的骗局。这骗局里有自我欺骗和相互欺骗,有巧妙的互相妥协,也有微妙的各取所需。

梵高的画在他死前是不是艺术品?这是个哲学命题,我答不出来。为贴近主题,我想还是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在已成名的流行音乐里。有些人为了便于表述喜欢把听流行歌的人一刀切为“感情派”和“技巧派”。其他诸如“灵魂”、“态度”、“实力”等等意思差不多,暂都放到这两派里。

有时候我会想,这是否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呢?东方文化里讲究写意朦胧,讲究个“大概”之美。“道可道,非常道”。而我有时也会惊叹于西方文化里怎么会有勇气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加以量化。大到经济生活里的各种公式运用与模型模拟,小到游戏里的各种生命值魔法值。我不成熟地认为,专业的声乐知识与练习可能较多的来自于西方,东方的练声可能更多是天赋的展现以及经验和功夫的积累。

那如果不从事专业研究的话,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欣赏流行音乐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流行音乐才能打动现实中的普通人们呢?在唱片市场萧条,唱片衍生市场发展的时代里,“好听”可能已经只能算入门的门槛了。流行音乐的如何“流行”,如今更像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看人的,有看跳舞的,有听歌舒缓情绪的,有听歌发泄情绪的,还有主要来“听”歌词的。人们的需求五花八门,适应人群需求的音乐作品也就五花八样。

歌曲各有受众,歌迷各取所需。那么演唱者的所谓“唱功”我们是否应该刻意要求?普通的欣赏者(比如说我)除了五音不全以外大概水准以上的歌手我们是不太在意也分不出他们的三六九等的。陈奕迅唱歌好听,张学友唱歌动人,你能分的出他80还是90分?有时我想,像耳帝、梁欢这样境界的欣赏者,可能能从音乐里获得的乐趣比我们少很多吧。拿到一首歌,听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跳出,听见一个瑕疵,脸上或心里就是一皱眉,整首听完了,歌曲的内容与制作水平心里会有个数,对歌手的唱功更会有个细致的评价。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的完美歌手与歌曲可能少之又少。专业人欣赏一首歌,下意识把附会在歌曲上的那些有的没的剔除之后,享受音乐的“点”似乎会少很多。但是剔除了其他,那音乐本身又剩些什么呢?

我不是五月天迷,但五月天的有些诸如“突然好想你”这样的歌摆明了就是会红。过去听这首歌无论是不是现场都会很有感觉,但如今“梁指”的横空出世让我在听这歌的时候经常会跳出来印证一下传说中的“0分”唱功原来还真是会说跑就跑啊(我绝不相信就我一人有此悲惨遭遇)。(记不清了,好像是)王朔说过,文化就像吃饭,饭不能不吃,吃了就被他奴役了,这是人的悲哀。不知道我这又是谁的悲哀?

这世上总有为了真理不断苦苦求索的人,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孤僻、怪异甚至神经错乱的,真正领略真理之美的不晓得能有几人。而整天纵情享受,及时行乐的人们又会不会在无人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浑浑噩噩、无知愚昧而暗自垂泪?有时候很羡慕原始人刚从树上下来时澄明的大脑,接受一点都是惊喜与快乐。但现实里的强者会告诉你,“图样图森破。俱往矣,弱者才会选择逃避与倒退”。

我的播放列表里总会有周杰伦、王力宏和陶喆。我不会去管他们谁谁谁咬字怎样唱功如何,“附会”在如此咬字与唱歌方式上的本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种“态度”。歌的内容也已烂熟且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听老歌会带我再次回到当初听这些歌的时空里。我和他们可以舒服和谐地完成这个骗局。

但现在听“中国好声音”......说多了都是泪啊!反正我先听,爽完了再去看微博,看这几位大神又是怎么评价,怎么颠覆你已经形成的感受。感受难以避免总会打折扣,奈何总不能当个弱者,不是不想,是已回不了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夹缝中听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