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

作为舶来品,鸡尾酒进入中国已有百来年,但随着近两年酒吧文化的兴起,鸡尾酒才开始风靡。

鸡尾酒,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酒做底料加上其他配料混合而成的酒精饮料。

常见的配料有果汁,奶油,糖浆,调味酱等,但远不止这些。


基酒

给鸡尾酒做底酒的酒也叫基酒。

这个名单与“世界七大蒸馏酒”几乎完全重合,唯独少了中国白酒。

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_第1张图片

为何白酒爸爸在基酒界毫无地位?

主要原因还不够“基”。

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主料,基酒应当让鸡尾酒中的内容和谐共存,这就要求酒体纯净,风味足够却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而中国白酒消费主要是酱香型和浓香型,气味浓烈很难再与其他的配料味道调和,单独饮用时足以牢牢吸住舌尖,要是再加上其他配料难免就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另一方面,鸡尾酒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还没机会让调酒师Peter们做更多尝试。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鸡尾酒界都是花式调酒的天下,在调酒技术上对白酒做鸡尾酒的探索并不多。调酒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想与练习花式的动作,注重花式的学习,但真正把鸡尾酒调得好的并不多。


中国酒和鸡尾酒的融合

说起中国酒和鸡尾酒的渊源,不得不提苏东坡。

苏东坡当官不行,但吃技一流。

贬到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 :“食蠔而美”,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贬到黄州:“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一路贬,一路吃,史称——“舌尖上的苏东坡”。

但少有人知的是,这个当官界最会吃的人,除了厨艺精湛外,调酒也是一把好手。

苏东坡的黄州时给自己盖过三间简易房,房间四壁画满雪景,取名雪堂。他在雪堂里摆了一坛子用别人送得、自己收罗、不知道哪里来的各种好酒调成的混酒,取名叫“雪堂义樽”

如果当年老苏随手扯根大公鸡的尾毛到坛子上,那么“鸡尾酒”的出现就能提前个八百年。

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但即使是苏东坡,也还不是最早的。

早在距今10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盛行用类似今天清香型白酒的基酒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调作中式“鸡尾酒”——竹叶青。

鸡尾酒的正式起源已经是一千多年后的18世纪,地点也变成美国。

鸡尾酒进入中国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民国时期,不少留学生回国后都曾用清香型白酒代替洋酒成功调制鸡尾酒。

1920年,美国实行禁酒令,商家不得售卖酒精度超过0.5%的饮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不少商家生产了酒精度刚好为0.5%的啤酒和不少替代饮料。

但这显然不能满足自由狂放的美国人民,勤劳且富有智慧的美国人民在烈酒里加入果汁,糖浆等无酒饮料以躲避“联邦禁酒探员”。

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戏剧性地,禁酒期反而变成鸡尾酒的黄金时期。

这期间还催生了许多经典鸡尾酒,人们给这些鸡尾酒取了些颇具反抗意味的名字,比如,无法无天(SCOFFLAW)!

这个时期,质量稍佳的基酒价格昂贵且风险巨大,私酿盛行但劣质。

白酒,作为价廉质美的烈酒开始进入美国调酒师的视野,白酒调制的鸡尾酒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在美国本土生根。

酿酒师在禁酒令时期活得战战兢兢,但调酒师却无比滋润,一时间美国调酒师数量激增。

这些美国调酒师们也开始带着自由、融合的美国气质和调酒梦想流浪到各个国家。

鸡尾酒具有很强的DIY性,在选料上也无所顾忌,所以与地区文化融合也十分普遍——

自由古巴(Cuba Liberty)、新加坡司令(The Singapore Sling)、绿俄罗斯(Green Russian),无不暗示着鸡尾酒与各种地区文化的交融。

中国酒类品牌,尤其是江小白为代表的小曲清香型高粱酒也在积极尝试着与鸡尾酒的文化融合。

随着专业化提高,中国优秀调酒师越来越多,中国白酒上位第七大基酒不是不可能。


中国酒调制鸡尾酒


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午后阳光 = 江小白+冰红茶

长城之光 = 竹叶青+金奖白兰地+柠檬汁+红石榴糖浆

夏日海南 = 白酒+椰汁

红高粱 = 高粱酒+干红葡萄酒+柠檬

夜上海 = 白酒+柠檬汁+冰镇可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九百年前就在喝的鸡尾酒,你还端着在酒吧装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