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感悟(抄送)

善与恶

跟读《恶意》至此,感慨颇多,今日再论善恶。             

没有查到原文,只记得曾经了解过,善,本来有“不偏不倚、合适、平衡”的意思,恶,则有“过、不及”的意思。善、恶用作善意、恶意的时候,其实更是难辨了!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有千变万化之态。善人时有恶意,恶人或有善意,这话容易理解。又比如:良日也有恶时,恶日也有良辰。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参见《汉书·翼奉传》。   

讨论这些似乎已经没有意义,那么,据上,做个排列。       

1、以善待善是善意。无需解释。      2、以恶制恶也是善意。抑恶则为扬善。3、以恶待善是恶意。无需解释。      4、以善待恶也是恶意。或为伪善,或为扬恶。       

本书中,日高邦彦错在以善待恶(4),野野口修错在以恶待善。

他们都错了,都死了。没能死得其所!


      你以为的并不真的是你以为的

推理小说不看到最后也许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就是如此。日高和野野口修的反转让大家感叹加贺推理能力的时候,也不禁为作者鼓掌。其实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作者故意埋下的伏笔,当时野野口修自述说到,邻居家的猫是日高毒死的,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让读者们对日高这个人抱有一丝芥蒂。也许他不是坏人,但很可能不是一个好人。而事情的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读者们的猜想,野野口修的谎言让日高成为了一个自私无能的作家,而他自己则成为了受害者。然而事实绝不可能这样简简单单的呈现,最终野野口修的谎言被识破,日高和野野口修真正的形象浮出水面。 从推理的角度,我们能够学习到作者娴熟的推理技巧;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学习作者谋篇布局。从人性的角度,我们反思了嫉妒、恶意的膨胀和造成的后果,从社会的角度,校园暴力始终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甚至就养生看来,野野口修的癌症源自于他的心理压力。不同角度都能够分析出不同的道理,这也正是《恶意》这本小说的价值。 从《白夜行》到《恶意》,优秀的推理小说永远不会只带来头脑的风暴。希望作者能够再深入一点挖掘其社会因素,让更多的作品更有时代意义。


峰回路转,一环扣一环,每一次,我都以为小说已经结束了,可是我想错了,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结局,我心肠澎湃,还有如此好看的推理小说。一直以来,我都很排斥日籍电影、日籍小说,个中原因我们大家都清楚。跟着笔稿的引领,我才读了《岛上书店》,《恶意》大概是我读的第二本日籍小说吧——加贺警官睿智的思维令人折服,他是真的想给自己 一个完美的解释。对一个警官来说,知道了凶手是谁,这起案件也就结束了,可那是生活,《恶意》这部小说会彻底颠覆你这种观念,捉住了凶手,故事才刚刚开始,逻辑思维、故事伏笔、杀人动机和意外以及公平性安排上,《恶意》都能拿满分。如此满分文章,不读真为可惜。人性难以形容,开始时我嫌恶日高邦彦,觉得他卑劣不堪,看到最后才发现,灵魂深处最丑陋的原来是表面弱者的野野口,自己把自己的童年弄的卑微、狼藉不堪、劣迹斑斑,却非要在成年以后加以掩饰,世上竟有如此品德恶劣之人——真应了那句话,世上最看不透的是“人心”。


加贺警官的这段经历折射出校园暴力的持续性危害:施暴者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而使得他的施暴行为变得变本加厉——他觉得没有人来有效阻止实际就成为一种支持,他们是同意或者赞同我这样的行为的;而受害者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就变得更加的软弱可欺——他很绝望觉得没有人能帮助他,他也很恨自己没有能力反抗。最后施暴者在尝到暴力的甜头后继续用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也许因为暴力失控伤人而坐牢,也许在受害者最后的反抗中送掉性命;而受害者也许用暴力的方式去伤害更弱小的人,也许在忍无可忍中错手杀死施暴者,也许不愿伤害他人而自伤,成为重度抑郁症或者出现自杀行为。校园暴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很多时候不仅影响当事的双方,旁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要么对同学老师失望——没有公正可言,那么对自己失望——我不敢不能去阻止。


雨过天晴,恍如一梦

人们常说最好的推理小说往往说的都是人性,然我倒认同最好的故事说得都是人性。《恶意》是一个让人心碎心颤的故事。说到底悲局形成都和小时候”世界性难题的校园暴力”脱不了干系,而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往往很苍白无力。胆小懦弱让野野口修先是受害者,最后变成帮凶,以致长大后都让他挥之不去,成了一大污点,而妈妈呢,明显嫌贫爱富,这样如何教孩子欣赏美呢?因此,一切真诚善意的帮助,在他眼里,都变成了罪恶的火种。 毁了生命,毁了名誉,毁了妻子的清白……一切一切,人性的阴暗发挥到极致,其相之下,人性已湮灭。雨过天晴,不过是恍然一梦。 梦醒,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人性在我们身体里伴随。“情不知起,一往情深,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也许这就是人性最好的权释!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要大白了。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充满恶意环境和扭曲的家庭教育下成长,就萌生出了恶意的灵魂,从而产生纠葛的另一个人也必须用恶意的灵魂来对抗,似乎这样才能立足。日高和野野口,他们孩提时代刚入学那会儿应该是心地纯真无邪,但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产生了攀比、嫉妒之心,加上校园暴力,迅速使两个单纯的灵魂扭曲变形,披上满满的恶意才能保护自己那颗已不再纯真的心。加贺能将整个案件抽丝剥茧,这和他以前在校执教经历的校园暴力不无关系。校园暴力让他看到学生们表面平静下的阴暗、丑恶! 人性的丑恶被一点一点激发出来,使大家都活得心力交瘁,最后都没有好的下场。何苦呢?人呐,一切恶意,一切人性的丑陋,都源于各种欲望!少点欲望就少了攀比心、嫉妒心,也就多了一份豁达、开朗之心,也就多了一份高尚、胸襟,也就多了一份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感悟(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