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钊|医学论文造假与《二十四孝》

文|理钊

中国的舆论关注点,说起来有一些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该关注的,说个三言两语就作罢了;不该关注的,反倒是热炒深挖起来没完没了。前者如医学论文作假被撤销问题,在舆论的界面上,冒了一下泡就消失了;后者如对某女明星的出轨之事,倒是津津乐道地全民议论了很长时间,直到被新的“热点”所替代。说起来,前者是关系到众人之利益的——谁人不曾得病,谁人又能说终生不需要医生?而后者却只是她个人的私事。关乎众人的事,一闪而逝,而涉及私情的事倒是异乎寻常地热,岂不是有些特别么?

这一次被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杂志《肿瘤生物学》,宣布撤销的论文却不是一个小数目,有107篇之多,且作者全来自中国,涉及约125家机构和524名医生。而被撤下来的原因,竟也出奇地相同与相似:同行评议造假。事情出来后,有出来替作者鸣不平的,说原因并不在著文的医生,而在于那家杂志把关不严,采用了假论文。对于这个“理直气壮”的“把关不严论”,大约也只能在中国说得通,比如说,国内的学术杂志把关就很严,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所发论文被撤的事。但这论点也只能用于“论文行业”,移之其他,就很危险。也比如消费者吃了假奶粉,出来呼一声冤,便不能说:是你自己在选购产品时把关不严。

近日,《新京报读书周刊》(2017年4月28日)采访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王小凡教授,讨论医学论文造假问题,又从评价医生工作的体系上找原因。王教授以美国为例,说是在美国,医生的晋升是从医生服务病人方面来考察的,医生不做科研工作。有做的,也只做“转化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只是西药创制上的一个环节,而基础的生命科学不能做。而在中国,则是把医院,特别是三甲以上的医院,参照了教育体系来管理的,院(医院)校合一的,则更是如此,这样就逼着医生去做“科研”了。意思是说,医生不惜造假去弄论文,实在是迫不得已,被逼良为盗了。

我觉得这两种分析都合乎中国的现实,前者的“把关不严论”是中国式道德管理法则的体现——凡事必须由人来把关、来管理;后者则是“机制决定论”的体现。但我觉得还有一种原因,也应该说出来让人思考,即中国式学术研究的目的问题,或者说中国是否有一种真正的学术研究的精神。

所谓学术研究精神,简单地说,学术研究——包括科学研究的精神是求真,是探求真知、真相和真理的思维活动,科学试验是为了验证这一思维中的念头是否成立。这种求真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的是茫然未知的世界,里面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不存在事先设想好的目标或目的地。求真,既是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是其目的。

相较于中国古来的学术研究,则恰恰相反,即事先设想了一个目标或目的,然后去研究、论证它的合理、必要或必须。比如中国的《二十四孝》。

这部起源于汉代刘向的《孝子传》,成书于元代,定型于清代的《二十四孝》,不是一部文学作品,也不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寓言故事,应该算是一部学术著作的。其一,它用了24个人物的事迹来论说“孝道”的必要与高尚,带有百余年后才出现的,利用统计学论证社会问题的方法。从学术研究的方法上讲,似乎是较为先进的了;其二,这部著作中的结论或引例,在后来的学者的著述中一再地被引用——这只要稍加检索就会发现。即便是在今天,仍然被大量的宣扬孝道的文章所引用的。

可当我们来看一看这部著作所使用的材料时,便会发现,很大一部分是编造的,或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例如“哭竹生笋”,便是不可能发生的;再如“郭巨埋儿”,其后半段的“挖得金子”,则是概率极小的巧合事件,而“卧冰求鱼”中的结局,便是神话。这样一部著作,以现在的学术规范来看,是典型的学术造假行为,为了证明、强调论题的正确,不惜编造材料、不惜假借神灵。可就是这一部著作,至今仍被学习、传诵着,甚至在一些“国学家”的书库里,还被列入“经典书目”。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部用来进行道德教化的通俗读物,何必认真?可我们不能不想,恰恰是这种编著通俗读物的做法,开启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的先河。

如果说为了“好的目的”——譬如教人遵守孝道,就可以造假,就允许用编造的材料创作学术著作,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出“为着利益”就可以进行学术造假的合理。因为“良好的道德目的”也是一种利益行为,只是这种“利益”看上去比追求个人利益更大、涉及的人更多更广,或者说更“政治正确”罢了。可从“谋求利益”这一本质上看,与谋求个人利益并无不同,所不同只是大与小,以及为了谁之间的差别而已。

从“利益”这个角度上讲,自然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团利益、小团体利益,直至个人利益。如果说为着国家、民族、集团利益,在学术研究上造假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那么,便不能说个人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做假论文,就是不正当的。所以,百余篇医学论文因“造假”被取消,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如果说有错,也只是这些论文发错了地方而已。如果是发在国内“顶尖学术”杂志上,便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相反,这些论文恐怕早已填进了“晋升职称”的表格上,并因此而了很高的分数,而完成了它的任务——实现了做论文的目的。至于这样的论文,是否脱出了学术要求真的范畴,谁会去过问呢?因为它所在的整个社会,又有谁在求真?

 2017年5月1日

————————————————————

理钊原创作品,敬请转发或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钊|医学论文造假与《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