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缘
因为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我结缘了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
一年多来,我依旧经常单曲循环这首12分钟31秘时长的钢琴三重奏。看文学书、室内锻炼、宿舍少有的闲暇时刻,都少不了《大公三重奏》的奏律。
二、简介
贝多芬于1811年完成这首《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此曲迄今仍被视为是钢琴三重奏中登峰造极之作,其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与想象力,是贝多芬中期风格最佳的代表。
贝多芬为答谢他的好基友兼赞助商鲁道夫大公爵创作这首《大公三重奏》。后首演于1814年,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演奏,要知道他当时已近乎全聋,他年轻的学生莫歇尔斯(IgnazMoscheles)描述首演的情况:“许多首演的作品其实并不足以称为‘新作’,只有老师的作品,尤其这一首,永远令人耳目一新!”
三、作品分析
恢宏的第一乐章由钢琴流畅的主题展开,虽然是孕育在最温和的状态中,实际上这主题却是一首进行曲。曲思高贵而庄严,被生气篷勃的第二主题冲淡了些,后者的节奏虽然活泼,仍是采用进行曲形式。宏伟的发展部中,把原来的主题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乐句,做为乐曲发展的素材。一个装饰华美的开场主题再度出现,引出再现部,并以精彩的尾声为整个乐章做结。
第二乐章是诙谐曲,明暗相间的中段是技巧及想象力最精彩的示范。三种乐器彼此枪奏乐句时的嘻戏,加上贝多芬出其不意的转调,使听者一直想猜测乐曲的走向如何。这种以精致风格(以赋格曲写法掩饰)对抗平实的风格(以圆舞曲代表)的写作手法,充满了活力,也只有贝多芬才写得出这样的曲子。
D大调雄心勃勃的变奏曲乐章紧随其后。开始的主题宽广而抚慰人心,而每一段变奏的装饰性逐渐加强,并以高超的技巧维系。贝多芬从安静得近乎纹风不动的方式,撩动乐章最后几个小节,然后猛然跳进终乐章,利用舞曲般的回旋曲直奔结尾,弃主调降B大调于不顾,这种欣喜的感觉急速攀升,直到尾声象快马急驰而去,结束全曲。
四、感受、
《大公三重奏》、星野和我。三者密不可分。(星野是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一位主人公)
文章开头谈过,我因为村上结缘了《大公三重奏》。准确来说,应该是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创造的人物星野“告诉”我的,星野一路上不断听着这首三重奏,驱车途中,在公寓里,自从他买来这盘CD之后,小说中不断在提及。
“星野听买来的《大公三重奏》听到傍晚。演奏比不上《百万美元三重奏》那么华丽那么悠扬舒展,总的说来较为质朴和稳健,但也不坏。他歪在沙发上倾听钢琴和弦乐的交响,深沉优美的旋律沁入他的肺腑,赋格曲那精致的错综拨动着他的心弦。”
“他像要测试自己刚刚获取的能力,将这CD反复听了多次。除了《大公三重奏》,CD还收有同一作曲家被称为《幽灵三重奏》的钢琴三重奏。这个也不坏。不过他还是中意《大公三重奏》。还是这个富有深意。”
确实,《大公三重奏》确实不坏,在看完这篇小说后不久,我下载了这篇三重奏聆听之后,顿时对它有了无比的喜爱之情。钢琴曲加点圆舞曲曲乐似的的演奏,尤其是开篇的一下段,就展示出了此奏的精妙之处。
后来,我又在《大公三重奏》的单曲循环下,重温了星野买CD那段小说,另有别样风味。我更能感受星野当时郁闷、思索,但又乐观的心境。细细品味,才能懂得村上春树向我们读者传达的那份特殊的信息。
“无与伦比,百听不厌。在贝多芬写的钢琴三重奏之中,这一支最伟大最有品位。贝多芬四十岁时写成的作品,那以后他再未染指钢琴三重奏,大概他觉得此曲已是自己登峰造极之作了。”
确实,无与伦比,百听不厌,好像可以理解。但无论什么都需要一个顶点。
人生也是如此,总需要一个高峰,也不会少了一个低谷。
村上说,“只要是好音乐我就绝不错过,碰到真正出色的杰作更是会为之感动。有时这种感动,甚至还为我的人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所以在《海边的卡夫卡》里,卡车司机星野先生在四国高知市的街上乱逛,进到了一家咖啡馆听见了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杰作”,音乐带来的直接感动状态下,他从咖啡馆主人那里知道了鲁道夫大公与贝多芬的关系,突然间,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像大公这种人的价值,他们在天才、做大事的人身边,帮助他们,让他们省了许多困难许多挣扎。那一刻,星野先生的生命意义改变了,同时也就改变了搭他便车的中村先生,乃至少年田村卡夫卡的命运。
大公三重奏表达的便是这样的精神。
在单曲循环大公三重奏的一年里,我思索了许多,当时时值大一,一个刚踏出人生第一步而又特迷茫的“季节”。我在思索自己的价值,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唯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才能更好的踏上新的旅途。或许在这世上,我有我存在的那一份价值,所以我得不断寻找,就像鲁道夫大公,就像星野先生……
从1979年村上春树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开始,到2008年的《给我摇摆,其余免谈》。在每一个精心铺陈的文字场景中,主人翁的心情起落以及复杂性格,藉由浮在空中的音符不断泄漏;古典、爵士、摇滚、流行乐……不再高深莫测,反而成为村上与读者一对一的私人导读。
在村上的世界里,音乐从不停歇!对音乐广博且深入的品味,精准的使声音意像在字里行间中具现化,彷佛就身处故事中,竖耳细听角色的内心私密。
村上小说为什么能直接对我们的潜意识说话,跳过了显意识的防卫排斥?或者换个方式问:为什么他的小说不会因为那样虚幻荒诞的情结,引起我们阅读上的反感,为什么这么多读者不断地耽读他一本又一本的作品,无法抗拒?
我的答案会是:因为他创造出来的角色,从头到尾具备同样的性格与习惯,村上赋予他们的生活描述,铺排、暗示了他们的特殊梦幻感、梦幻态度。
他们的现实那么不现实。没有办法适应”正常”的上班环境,他们从一般人的轨道上游离出来,他们自己下厨做带有强烈异国风味,却又如此理所当然的三明治和意大利面,然后喝啤酒和威士忌,最重要的,永远都在听着各种音乐。
如果把这些元素,尤其把音乐从村上的小说里拿掉,很简单,村上的小说角色就不成立了,进而村上的小说就不成立了。
不夸张的说,三十年来村上写的,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煮意大利面、喝酒、听音乐、听着音乐的男人,在世界上的奇幻旅程。
村上有效地说服我们相信:这样的人,煮意大利面、喝酒、听音乐、总是听着音乐的男人,跟现实保持着一种距离,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着习惯性的脱节,他们拥有自己的步调,和自己的世界。
音乐用这种方式进入村上的小说,而且形塑了村上笔下的角色。即使在最具体最现实的时光遭遇中,他们随时可以随着音乐,进入另一种状态里,他们不只听音乐,而且对音乐有着强烈且自我的感受,音乐是他们抗拒现实最重要又最自然的武器,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听音乐、听进音乐的霎那,他们就和现实隔离开了,透过音乐意义的筛节,用跟别人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对待现实里发生的事。这样他们才能一直保有天真,不被现实牵拉进去,不被现实改变。
能写出这样的角色,力量必然来自村上本身和音乐的密切关系。
这也是我着迷于村上小说的原因,《大公三重奏》只是村上小说的一个缩影,但我唯独钟爱于它,和我当时读到它的心境密不可分。
或许在这世上,我有我存在的那一份价值,所以我得不断寻找,就像鲁道夫大公,就像星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