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事系列》之三十二 君子以行言

《孔子故事系列》三十二

君子以行言


【原文】

顏回問於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而相惡。」

——《孔子家語•顏回第十八》


【白話易解】:

顏回問孔子說:「小人說的話有什麼共同特點嗎?作為君子,不能不加以分辨啊。」

孔子回答說:「君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說話,小人則靠自己的口舌來說話。所以君子站在道德仁義的基礎上,當面互相勸誡,過後還是非常親近的。小人卻站在共同作亂的基礎上,看起來互相親昵,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


拜讀完此文,不禁頗感心驚。對於人性,幾千年前,孔老夫子剖析得是多麼深切啊!

君子人人想當,小人人人討厭。但自己不知不覺中,是做君子多,還是小人多?

在人群中,僅憑相貌,很難區分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但只要通過是否能真干實事,就一目了然。一個人明白了道理,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能身體力行,就是真君子。而如果一個人聽聞了道理,只是拿來逞口舌之能,一味要求和指責別人,自己卻做不到,那就符合小人的定義了。

君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說話,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力行圣賢之道,言行一致,令人欽敬。當他對待朋友時,會以誠相待,懇切真摯。因此,當了解到朋友有不符合道德仁義的時候,會義正詞嚴地給予勸誡。此時,內心是出自於一份愛護對方、利益大眾的公心,出於愛心與責任心,事情過後,相互之間關系反而更為親近,這是朋友間的關懷勸誡之義。故《弟子規》云:「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而小人正好與之相反。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私利,當互相利用能損公肥私,各分一杯羹時,便異常親熱地進行「合作」。言語顯得客氣、甜蜜,互相贊嘆和恭維,其實心里卻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對方品德不好,只有自己才是聰明的,有能力的。到了背後,彼此又互相批評、貶損。當一方聽聞對方有批判自己的言詞時,不但不能自我反省,甚至互相怨恨,結下私仇。這樣,不僅自己得不到安寧,也破壞了整體的和睦,給團體和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害。

《孟子》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見,真正修學應當從存心上下手,言行一致,以一顆真誠之心待人、處事、接物,久而久之,自然與人和睦,受到眾人的愛敬。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故事系列》之三十二 君子以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