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一首淳朴乡情的赞歌——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赏析

50.一首淳朴乡情的赞歌——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赏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首淳朴乡情的赞歌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赏析

           徐 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乡情,经过历代诗人的歌咏,已被公认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好情感。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飘然旅思,还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黯然乡愁,抑惑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妈妈在那头”的无奈乡音,都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人淳朴而诚挚的感情,诉之于清丽的诗句,往往能牵动远隔关山甚至萧条异代的人们的心绪。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就是这样一篇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佳作,一首淳朴乡情的赞歌。在这首七言绝句中,作者抒发的无非是久客还乡的沧桑之感,内容平凡,语言也浅近,但却淡而有味,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诗人写作的特点在于:

     一、质朴无华、亲切清淳。贺知章青年时代离开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来到京城长安,武则天证胜年间中进士,由张说奏荐,入丽正殿修书,后迁太子宾客,秘书监,一生仕途顺畅;直到八十五岁告老还乡时,唐玄宗还为他写诗送行,文武百官列队欢送,可称得上是“衣锦还乡”了。在封建时代,衣锦还乡是为世俗称羡的快事,正如欧阳修所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也”。可是,贺知章却没有把这种人情世态写入诗中,更没有用骄矜的语调向乡人夸耀富贵,而是以一个久客还乡的淳朴老人身份出现,因而引起了儿童的“笑问”。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情”的境界,使人感到非常亲切。试与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神态比较,与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思想比较,清浊之感自会拨云见日,判若天渊。

        二、含蓄隽永、蕴味无穷。“以有限蕴无限”,这是历代诗评家品评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沈去矜在《填词杂说》中对这一点讲得十分形象。他说:“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得之矣。”陈亦峰在《白雨斋词话》中也强调“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回乡偶书》只有寥寥二十八字,可是作者把“少小”到“老大”这样大的时间跨度,把“离家”和“回乡”这样长的空间距离,以及由这个跨度和距离所引发的沧桑之感,由“离”到“回”的喜悦之情,全部浓缩在这首短诗中。这就构成了《回乡偶书》“含蕴无垠”、“语尽而情不尽”的艺术特色。

        三、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全诗四句,除第一句点题、叙事外,其余三句都是形象化的描绘。“乡音无改”可以唤起我们对诗人“离家”时风华正茂、满口乡音的想象;可以使人联想“离家”岁月的情景。三、四句则更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诗人一脚踏上故乡的山水,正遇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用好奇的眼神注视着诗人,并且有礼貌到问道:“老爷爷,您是那里来的客人呀!”把乡人当客人,这是时间流逝造成的结果,诗人自然不会责怪这群天真的儿童,相反,他一定会慈祥地回答:“我就是你们村上的呀!”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如烟的往事一幕幕掠过诗人的脑际……,不过,这一切,并未使诗人陷入沉重的伤感之中,因为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吸引着诗人,正象韩愈描写国子司业扬巨源告老还乡时的情景似的:“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这些固然是读者“填补”到诗中的想象,但这些想象却是从诗人绘声绘影的形象中触发的。

     四、层次井然,衔接紧凑。元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曲婉回环,删芜就间,句绝而意不绝……,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这首诗,首句“少小”与“老大”,说的是久客他乡;第二句的“鬓毛衰”紧接“老大”;三、四句从二句生发:因为“鬓毛衰”,所以“不相识”;因为“不相识”,所以“笑问”。层次极其分明,衔接十分紧凑,真是天衣无缝。

你可能感兴趣的:(50.一首淳朴乡情的赞歌——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