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那些事儿

工作二十多年,既多次被别人面试过,也多次面试过别人,其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


面试那些事儿_第1张图片

大学毕业,自主就业和分配并行,学校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家国有汽车制造厂,按照约定时间和公司的人事科和劳资科领导见面谈话,大体了解了一下情况,顺利通过,拿着报到证办了手续,算是正式参加工作,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试,看似简单,一下子从学校步入职场。

和猎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3年,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猎头公司,有个工作机会问我有没有兴趣,我真的很奇怪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

如约而至,该公司在一家酒店客房改造的办公室,猎头的张先生接待了我,告知是一个朋友把我公司的座机号码给了他,谈了工作机会,蛮不错,薪水比现在高出至少3倍,工作环境也好,职业发展前景也很好,我就欣然同意了,回去和老板辞职,老板问我为何离开,我讲了原因,老板试图挽留,又问了新公司给你开多少,我一说,他沉默了片刻,说那就祝你未来一切顺利吧!现在想想,那时大家还没有手机,错过了那个座机电话又会怎么样呢?

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猎头”是做什么的,也边有了第一次和猎头面试的机会。有意思的是,这家猎头公司后来发展成国内一家颇有规模的行业翘楚,且业务很早就演变成为线上招聘的领头羊。

恰当好处的承诺

话说猎头见过了,但是也只是猎头愿意把你推介给招聘方,能不能如愿加入一家公司,成败在于面试是否通过。

和美国L公司CEO的见面,是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很正式也很重要的一次面试。精心打扮,利利索索地去了L公司。唐先生是美籍台湾人,当时是该美国公司中国代表处首代,也是大陆地区最高负责人,为了给下辖的合资公司招聘财务负责人,他也是亲自出马,我当年不足30岁,对一个在建的合资公司(准确说连厂房什么的都没有呢)心里有些打鼓,人也没几个,枪没几条,说好的现代化大工厂只在图纸上,靠谱吗?要说唐先生还真是伶牙俐齿,说来头头是道,强调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中,美国公司的历史和地位,中方合作伙伴实力有多强,董事们背景多雄厚,你个人的发展如何有前途,年轻人不要过分看重薪酬,我们会派你去美国定期培训,这点要说在九十年代中期那可是很打动人的。

我最终决定加入这家公司。原因在于对于一个不足30岁的人来说,一下子被放在一个中国区财务负责人的位置上还是很荣耀的,美好的前景尽在眼前,同时,唐先生并不是拿高薪这些东西吸引你,而是一步步的把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展示出来,这对于一个事业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是更有说服力的。

“信口开河”出囧事

大概2000年初期的时候,有一家美资高科技公司招聘一个财务总监的职位,地点是东三环的一家高档写字楼里,到达后,人事助理让先填写一张候选人申请表,其中一项技能是语言,普通话,汉语都是流利,广东话一栏,我一犹豫写个beginner (入门水平)。

15分钟后,面试官来了,好家伙,5,6个人,各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外加人事部门的head, 先是英语,聊了15分钟,不错,转入普通话继续,突然间,一位华人模样的面试者问你还会广东话?我说“麻麻地啦”,对方直接改用广东话问问题了, 我这一下子就慌了,赶紧回答“ 识听吾识讲”,对方明白了我的意思,继续广东话问,我用普通话答,真是有意思的场景。就这样,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最后,因为其他原因,我并没有加入这家公司,但是面试中的这个插曲,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些话,可是不能随意说的,到时候出丑的话,想圆未必圆的回来。

“任性”的我

还有一次,一家法国的大型跨国公司招聘一个财务总监的职位,按照人事部门安排的时间到达东三环该公司的巨大办公室,我一看,傻了,怎么大概有十位候选人啊?! 一般都是单独面谈啊,候选人之间是不会见面的,这是搞哪一出?更奇葩的是,人事部负责招聘的小姐宣布马上进行一项笔试,只有笔试通过者才会安排下一轮的面试,我一听,脑子“噌”一下窜出一股火,但马上忍住了。进去一看试卷,都是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题,那股火“嗞嗞”又冒了出来,题我也不答,径自走出房间,拿起手机给猎头打了过去,对不起,要是招个财务经理的职位,你笔试也就算了,财务总监的职位你考这些题什么意思?这个面试我不参加了,另请高明吧。

猎头一听,慌了,说您别生气,我马上打给他们人事部。很快,一位人事部的小姐过来说,胡先生,您别生气,这就是一流程,你凑合完成,肯定可以进入下一轮面试的。我当时拒绝了,算了,这个职位我不应聘了,人事部小姐一听,说您别走,稍等一下。很快她折回来,说您不用考了,等着下一轮面试吧。

折腾了一下,我心里火是下去了,但是一下子对这家公司的好感也消失大半,面试草草结束,最终我也没再参加之后的进一轮面试,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我很难接受。

不是面试的面试

从德国回国后,我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准备在北京常呆了。恰好有朋友推荐了他的朋友,一位中东人要在中国启动业务,约好了见面地点,国贸的大堂吧,一见面,果真器宇轩昂,说道业务拓展头头是道。喝着咖啡,吃着点心,聊着事,哥们并不急于谈工作的事。

没几天,约我一起去趟上海,和四大之一的一家合伙人见面,聊业务模式的问题,入住了上海最高端的四季酒店,豪华间2000多一晚,他可是当天飞走的,说怕我辛苦,你就多住一晚吧。

又过了几天,约我一起去香港开会,见了做支付的公司,也约见了一些业务合伙人,三天时间弄得还挺紧张。

仔细想想他的业务模式,感觉到哪里还是不对,我就谢绝了这个工作机会。其实,这几次开会,既是他面试我,也是我面试他,只不过方式有些特别,不是办公室里谈你如何,我如何,谈定待遇,而是各种高端场合的出入,让我加深了解,增强好感和信心,只不过凭着我对行业的认知和自己的期望,觉得不适合自己,也就最终未走到一起。

直接被PASS的面试者

作为财务负责人,我面试过不少应聘者。有意思的是,在德国期间,面试过一位应聘Financial Controller职位的候选人,这是一位有着华裔血统的德国女性,她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都还不错,也比较符合我对“人设”的一些要求,唯一让我稍有不爽的是,这个女士多多少少显现一些对于中国人的偏见,作为中资在国外的代表,我既敏感,也很反感,想挣我们的钱,还装大尾巴狼?

出于礼貌,也是保持中国人的风度,面试还是按照惯常的一个小时结束,虽然她哪儿都不错,但是完事后,我还是坚定的在招聘表上打了个大大的X,直接pass 掉了。难以想象,你不喜欢中国,也未必爱这家公司,只是找个挣钱的地,那我还需要你吗?

同一个职位,另一位面试者是一个地道的日耳曼女性,但是居然会说不错的中文,而且热爱中国文化,财务背景也强,最后顺利应试成功,成了我的下属和同事。即使后来我回国了,我们依然保持联系,成为了朋友。

和候选人成了朋友

即将离开我服务的公司,但是之前的招聘工作还没结束,和人事负责招聘的同事商量是否告知候选人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俩一致决定要Transparent (透明化)。

我在决定离职前已经面试过一位候选人,印象不错,做出离职决定后,这位候选人进入到下一轮,再次面试,我们又深入的聊了一次,回答了她很多的疑惑的问题,她依然很犹豫,我也尽可能地打消她的疑虑。

尾声阶段,按照之前和人事部同事的约定,我透露了我要离职的事情,这个候选人一下子愣住了,惊讶地连连摇头,我问她这个影响很大吗?她说,当然,我和您聊过两次了,感觉不错,但是你突然告诉我要走了,这个变化太大了,以后的不确定性也就大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此后,该候选人又几次打我电话询问了一些问题,加之一些最新出现的关于行业发展的动态新闻,该候选人决定暂时不考虑加入我公司了,对此,我很遗憾。另一方面,该候选人又确实很优秀,年纪尚轻,但是社会经验和阅历还不是很丰富,也把我看成一个导师,尽管成不了同事,却由此成为了朋友,我也很看好她未来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必定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面试,是职业发展中必然要跨过的一道坎,既是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学习和了解别人的机会,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我以为除了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和沟通技巧以外,真实,坦诚,理解个人愿景,以及对未来雇主企业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才会构建彼此了解和理解的桥梁,那样离成功就不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试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