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理论第一节——读书笔记

《修复理论》是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的著作,他是意大利文物与艺术品保护专家、艺术评论家,20世纪文物修复领域的代表任务之一。中译本由陆地编译,他长期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教研与实践,著有专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第一节:修复的概念,在这一节中作者描述了修复的概念及关于修复的两条原则。

在书中布兰迪运用推论的方法,首先根据人类活动产物进行分类,把艺术作品单独划分出来,从而对于修复进行了分类,通过论证说明对于非艺术作品的修复只能叫做修理。并阐述了艺术作品的双重史实,双重史实又是艺术作品修复的理论基础。

他像验证公式一般一步步的推理,直至把修复的概念完善为:修复着眼于将艺术作品传承下去,使它在物质依据上,在美学和史实双重本质上,能被认可为艺术作品的方法论环节。

书中首先提出:修复通常被理解为旨在使人类活动的产物恢复功能的任何干预。而人类活动的产物又被分为大规模制成品和艺术品。我想大规模制成品可理解为普通品,针对于普通品的修复是不同于艺术品的修复的。对于普通品的修复目标显然都是恢复其实用功能性,更确切的可以定义为修理。而对于艺术作品的修复来说功能的修复并不是主要目的,这只是一个附带属性,决定这一不同的艺术作品本身。

那么怎样才算是艺术作品呢?

我们会立刻发现,某个特定的人类活动产物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是由于意识里发生的将它当成艺术作品的独特认可。

艺术作品的定义依据为对于它的个人独特认证,而这种个体意识又有道德祈使而被认为成普世意义,简单的说道德祈使,引用于康德,意思是驱使我们保护的并非外在因素,恰恰在于我们将保护对象视为了艺术作品,由于这种作品激发,提升着我们的内心,于是我们内心发生了需要保护它的祈使。而且这种驱动和祈使虽源于个体意识,但却对所有人都有效,因此是普世性的。

那么,为什么艺术作品就要修复呢?因为它美。世世代代的传承并被人欣赏是因为它美并被人认可,人们才会把它当做艺术品并想要一样保存流传它。所以,美学是艺术作品的一个本质。

对于艺术作品的双重史实,一是被创造出来时的时间地点,二是当下的存在,这中间还可能存留有其他痕迹。

两个公理:

第一公理:要修复的只是艺术作品的材料。

因为能表现艺术作品美的属性的只有它的材料,材料是艺术作品的形象,是一切的表现,想要再现艺术作品的美,只有重现它的材料,也只有材料可以做到。

第二公理:在不艺术伪造或史实伪造的前提下,在不抹去艺术作品在时光流转中获得的每一个经历痕迹的前提下,修复旨在重建出艺术作品的潜在一体性。

潜在一体性,我理解为物质、材料、美学与史实的一体性,重建出艺术作品的一体性,即可让后来的个体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仍然能够认可它为艺术作品。

思考:

连物件都需要是美的才能被认可被当做艺术品被保护被保留,再一次认证出人类是天生追求美的。那我们是不是更该好好学习学习怎样变美,提高审美?说这不是取悦别人不大可能,虽然大家常说不以貌取人,可感觉更多的是对不那么美的人说的......可是这又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并不是真理。所以,还是要自己想清楚哦,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可是会有人说,那先天条件不好又能怎样呢,可以后天努力。至少我们是活人,不是任人摆弄的物件,物件没有生命,而我们有,可能这又说明人不想物件一样只有外表一个单一的属性,人的美不只是外表的美。

从前对于艺术的概念就是凭感觉,看展览看名画看不出什么门道,没想到还能这样有逻辑的推论艺术作品的概念。

修复:不是简单的修理,不是简单的恢复原样,是在修复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修复它的美,它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创造美吧,在当下创造出可能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美。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物及建筑修复专家对于修复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也只是布兰迪的个人观点,但它也为世界文物及建筑保护修复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人们开始进行修复活动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复理论第一节——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