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五)薛飞老师谈练声

一、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而练声

不能漫无目的地练声。练声要有针对性。练声的时候用先想好这样练是在解决什么问题。比如练习“八百标兵奔北坡”这样一个绕口令,你可以以解决唇舌的唇舌的着力点为目的,可以是以杜绝声母“p”噗话筒为目的,也可以是以体会口腔共鸣为目的,还可以是以练习自如换气为目的等等,总之练声前心中一定要有数,知道是为什么而练,练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二、基本功一定要慢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一代播音员的语音基本功都相当扎实,他们的体会是播报了大量的记录新闻。当时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大量新闻需要中央台的播音员用很慢的速度播报,连标点符号也要念出来,由专门的抄报员听着广播,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所以要求播音员口齿清晰、语音标准、意思连贯,久而久之,嘴皮子功夫就练出来了。

我在北广学习时,鲁景超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在开学之初,她对一班学生说了用记录速度练声的好处。于是这班学生纷纷开练了,大家兴趣十足。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坚持的人越来越少。一个学期过去了,坚持用记录速度练声的只有几个人了。三年过去了,还在用记录速度每天读报纸的只剩下一个学生了。那位学生一毕业就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她播新闻的语速快却字字清晰流畅,现在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的名字叫海霞。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也很练了几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薛飞老师说:读得慢,字音就要拉得长,口腔就要打开;气息的控制就需要持久、平稳;嘴上叼字的功夫要强、吐字归音的动程就完整;每一个字都是在控制之中,每一个字都是有气息支撑的。

薛飞老师建议:现在我们可以用慢练诗词歌赋来代替记录新闻,声调、韵律、意境都通过慢练而体会,慢练对气息的要求更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每个字均匀地发出来,声音、气息、共鸣都要练到了。


三、气、声、字的关系

气息控制均匀了,才能形成韵律。气在运动,万不可有憋气的感觉。当你失去了气的运动,声音的状态也就僵死了。声音圆润了、通畅了,就说明气息束是通畅的、均匀的。

我们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要经过口腔向外流动,通过唇舌的变化形成字音,让呼出的气息形成稳定、持久、均匀的气流,气流往上推着字音向抛物线一样经由口腔,唇舌的着力点打到硬颚前部。

“狗喘气”的练习只是一种找气息的感受方法。在练声时,我们的目的在感受,而不是方法。发声的状态很多都是凭感觉的,是无形的。所以找到感觉很重要。用各种方法找气息、找位置、找共鸣、甚至包括内部技巧、外部技巧都是为了让你获得正确的感受。

声和字要放在语言里练习,气强调的是声母(字头),气流在成阻、持阻、除阻中是推手。声强调的是韵母。

气、声、字都要练通、练透了。


四、关于发音位置

发音位置太前,声音就散啦。发音位置太后,声音就压了。

后口腔一定要打开,打开到什么程度合适呢?

“u”双唇用力撮起来,后口腔开到发“u”的状态就合适了。

声音都要统一在中央“a”。怎么找中央“a”呢?

先把“u”拉响了,带动着找“a”。


五、气口

气口的概念很重要。气口既是换气点,也是语言表达的节点。在哪里换气,不仅是生理上要舒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情感运动也要舒服。

绕口令练习一定要带着气口练。学学相声演员贯口的功夫。耳朵也要有判断能力。


六、如何获得正确的感受

一定要有整体的概念。要把各种元素:气、声、字、情,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割裂开来。内容、思想感情、内部感受是一条线。

在备稿的过程中,拿到作品的时候,就开始创作了。更多的创作过程体现在准备中。在舞台上朗诵或者话筒前播音只是创作最后表现出来的形态。


这些只是笔记。知道与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这需要我慢慢体会、琢磨。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笔记(五)薛飞老师谈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