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梦,不同的人生

中国的文学浩如烟海,中国的文人更是层出不穷。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许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且《红楼梦》本身也是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心构撰的巨作。

故此,我对曹老的《红楼梦》进行了阅读。看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及婚姻纠葛为中心线索的。所以,我简单地对其展开了研究。得出了关于作品中两位女性形象特点的结论:林黛玉、薛宝钗都生活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下,都共同受着封建制度的压迫!这也是二人皆发生悲剧的原因所在。但二者性格又有着被本质的区别,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的才女,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与表兄贾宝玉有着共同的叛逆性格,将他引为唯一的知己;但她多愁善感、抑郁猜疑,常用尖刻额语言对待她所不满的一切。而薛宝钗姿容端丽、举止大方,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广博知识,常作“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是封建礼教下淑女的典型。

两位女性之所以会遭遇悲剧,究其原因,无非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礼教的影响。在经过进一步阅读《红楼梦》之后,我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乾隆年间,在封建时代的权力斗争中。经历了家庭由盛转衰的巨变,在饱经沧桑之后,曹老郁结的情感需要得到宣泄,他的才华也需要得到一种实现;从而,他的生命才能从苦难中解脱而成为有意义的完成。他选择了艺术创造——被不幸的命运所摧残的天才重建自我的唯一方式!因此,他借助文学之笔,也就是通过写那“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用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从两个不同角度剖析了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的悲惨命运,把这种上流社会的堕落及上流社会的腐败完全揭示在读者眼前;同时,借此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以表达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虽然两位女性的悲惨命运都是由封建礼教铸造而成,有着一定的相同点;但其二人的性格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无需置疑的,也正是由于二人性格的差异,才导致二人悲剧结果的不同。

首先,先让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红楼梦》的背景资料,《红楼梦》的全部故事都是在贾府的衰败史上展开的,作者对这种衰败做出了类似虚无主义的解释,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所谓“好一似食尽鸟头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以其所未有的真实性,描绘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末世景象。

而小说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是以寄居在规矩森严的外婆家加以展现的。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林如海之女母亲贾敏是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之一的贾府千金。她出身书香门第,又是独女,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诗文、才华横溢、聪慧敏锐。因六岁丧母,不久其父又去世,不得不寄人篱下,家庭的衰败环境的污浊以及本人独特的人生见解,形成了“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的高傲性格;她看不管趋炎附势、藏奸使诈的人们,除了宝玉、紫鹃,几乎没有一个她信得过的人;又由于长期的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为了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常以高傲姿态示人;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科举制的虚伪,与表兄宝玉有着共同的叛逆性格。并且,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一不贪图他家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她的阀阅门第;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葬花漆残红,心曲题罗帕……及至宝玉被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呕血而亡。以生命殉爱情,向封建势力提出了最后控诉!她是贵族阶级青年叛逆者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带给人的是一种诗人般的感觉。她文思敏捷,作诗常居人之上,她心地善良纯洁,宝玉挨打,黛玉最后才去看他,但来的时候,眼睛是哭肿了的,像桃子一般大。她对现实的思想有着一股叛逆精神,世人斥《牡丹亭》、《西厢记》为“淫词滥调”,而她却偏爱这些“性灵之学”,也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她真诚率真,喜怒哀乐都放在外面;就如曹老在《红楼梦》里对她的形象的描述: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蔡义江对这首《赞黛玉》也曾这样的认为:这(《赞黛玉》)既与她的身世孤单,精神上的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与娇态美(红楼梦诗词赋鉴赏)。

就在她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葬花吟》中,曹老也是借此塑造了这一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黛玉的一生。“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形象地写出了她内心深处的伤痛: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穿被未温;也正是这首词道出了林黛玉的那种多愁善感,寄情于桃花的心绪,才有了表面坚强,冷言讽语的小心眼的林妹妹。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一个梦,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