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心尘

      几天前,店里来了一位发须苍白的外国老人,约莫五六十岁,身材高大魁梧,一双蓝色眼睛炯炯有神,从他的眼里我竟看不到一丝沉沉老气。他身着黑色羽绒服,脖子上围着一根格子图案的围巾,他不紧不慢的来到柜台前,当时我的心浮躁不已,只是用平淡的语气假模假式的说了声欢迎光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说了一句英语,从中我只听出了“蔬菜”和“沙拉”两个词,我默不作声,只是微微点头,表示明白。点完后,他选了一张靠近墙壁的桌子坐下,不待他适应椅子的温度,我便麻利的把一份蔬菜沙拉做成。他走过来,接过沙拉,付完钱便又回到了座位上。

      我站在电脑前,无聊的东张西望,不时的注意着这位风采奕奕的外国老人。他手握塑料叉子,不停的把酱料搅拌均匀,刚吃上两口,他就被店外一小男孩的哭声所吸引,一脸诧异。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店外洁净能照人影的地板砖上, 一两岁大的小孩在地面上一边爬一边大声哭着,来来往往的人都是视若无睹。他起身过来,用手指了一下饼干,然后礼貌的把三元钱送到我手里,我抽出一张纸巾,包着饼干递过去,我以为他买饼干是自己吃,让我吃惊的是,他径直走向店外。我一脸疑惑的看着他,他走到哭泣的小男孩身前,学者小男孩的样子,趴在地上,一只手拿着饼干,停立在小男孩眼前。小男孩依旧哭闹,看也不看饼干一眼。小男孩向前,外国老人也跟着向前,小男孩掉头,外国老人也跟着掉头。就这样,一个失望无助的中国小男孩与一位慈善和蔼的外国老人对峙了几分钟,小男孩依旧没有接过老人手中的饼干。老人无奈起身,我以为他会就此作罢,可他径直走向坐在沙发上休息的人。这些人从小男孩开始哭到爬到他们跟前,他们都未曾像老人一样伸出慈爱的双手。

     想到这里,我的心犹如针扎,疼痛不已。实际上在这之前,我是听见了小男孩的哭泣声的,当时心里还非常厌恶哭声给我带来的心里烦躁。我和沙发上众人一样,都是中国看客,我没有任何资格指责同胞们的看客行径。我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心中感慨不已。我再把目光看向老人,老人正在向沙发上的人询问情况,这时老人身边已围上了不少行人,他们可能是因为被外国老人的善心所吸引,也可能是过来行中国的看客之礼。我猜测不会中文的老人可能遇上了沟通上的困难,接连询问,都是换来摇头晃脑。突然,人群中一着装时髦的女子用英语与老人沟通了起来。我的“兴致”渐渐消失,目光又恢复了呆滞,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老人布施爱心时,我也曾以为是孩子与父母走失,想拨通电话,联系商场保安,可接下来的事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小男孩的母亲从始至终都坐在沙发中,这是一位约莫二十六七的年轻母亲,头上束着高尾,身着一件浅绿色棉衣, 脸上满布肃容,一眼就能看出一些浮躁。

老人拿出手机,准备摄影,年轻母亲一手抱着小男孩,一手来抢夺老人的手机。老人用力挣开年轻母亲的手,继续用手机拍下中国人的丑陋。年轻无奈,一边用愤怒的语气叫着“这是我的孩子”,一边向另外一方走去。我听懂了年轻母亲的言外之意,我的孩子不用别人来管,可她忘了她丢的是中国人的脸。现在想来,当时没有立即拿出手机拍下老人手握饼干递给小男孩的画面是我的幸运,那个画面是一种耻辱,是中国式教育的冰山一角。

老人心中无尘,所以能伸出援手,年轻母亲心上蒙尘,所以才会用冷落来孤立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二年年底的一件事,没有辞职便收拾行李回到了出租屋。第二天与哥哥一同乘车到五块石客运站,哥哥因要去嫂子家绵竹,我要回内江,所以便分道扬镳。买好车票后,心情烦闷的我来回踱着步,这时,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来到我身前,还不待我反应过来,她就向我伸出了乞求的双手。我看了她一眼,她脸上有些污秽,刘海下垂,在她的眼中我看不出一丝自卑。我想她应该已经对伸手乞讨习以为常,那些所谓的自尊早已不复存在。那时的我,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烦恼,心情愤懑不已,哪里还有善心,况且她四肢健全,也勾不起我的同情。她见我并无掏出钱包施舍的举动,便扑通一声跪在我身前。我依然冷漠如初,一言不发。她抬起头,可怜巴巴的看着我,见我脸色肃然,她大概是灰心了,便起身走到身旁一位正抽烟的年轻人身旁,他的年龄与我相差无几,头上梳的光滑鲜亮,一身黑色西装,散发着年轻人的轻狂自傲。年轻人二话不说,直接掏出钱包,找了一张五元的纸币,递给小女孩。小女孩连声谢谢也没说,便走向自己的同伴,开始下一个无本买卖。

        这时我才明白,这个小女孩不是唯一,而是众多乞讨者中的一个,毫无疑问,他们毫无尊严的乞讨,是父母的教唆。我对自己的铁石心肠感到庆幸,我并没有助长他们的乞讨气焰。倘若贫苦就要乞讨,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当今社会,乞讨成风,伤残人士和真正有困难的人乞讨就算了,那些四肢健全却伪装可怜、欺骗人们善良的人,他们的心上一定尘埃满布,眼中的利益高过了一切,因而,他们的乞讨,只是在不断消耗自己的人生。

      我并非是真的铁石心肠,但我也不会因为面子,而为那些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的人解囊。我本是穷人,何来施舍?没有病疾,已是上天恩赐,又何必低三下四的乞讨呢?就像那位外国老人,他向小男孩伸出援手,小男孩不是乞讨,老人也不是施舍,而只是一种生命的互相感动。因为如此,我们的灵魂常常被触及,我们的生命常常被感动,可我们在感动之余,却忘了拭去岁月留下的心尘。

    敞开心扉,接受生命的洗礼。闭上双眼,承受灵魂的拷打。心尘不拭,我们又怎么能做到朝花夕拾?朝花终要落,人生枝头,我们又怎么能独自枯荣呢?只有拭去心尘,人生才能万古长青。只有拭去心尘,人生才能永无止境。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五日于成都  竹鸿初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拭去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