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

公众号:小小的星光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1张图片

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

但是,这次救援却孕育了胜利。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观影体验很有意思。

我在影院里看的时候,全程感到很不舒服,像是被人扼住了咽喉,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然而当我一走出电影院,却有种噩梦初醒般的庆幸,觉得浑身毛孔一阵舒展,迎着眼前的灼灼日光,不禁感叹道:“哇靠,真特么好看!”

然后,就陷入了为省钱没去看 IMAX 的深深懊恼之中。

(内心OS:一个十八线小城市的万达IMAX团购都要100块,难道不是抢钱吗?)

哭穷过后,还是要言归正传,谈谈这部电影。

这几天已经被《敦刻尔克》刷爆了票圈,关于导演诺兰、电影的三线叙事、历史背景、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甚至连两军的战机都被很多人掰开、捣碎,讲得很透彻了。

而我作为一个军事小白,即使不懂这些干货,也照样被这部电影所惊艳。

因为往往触动人心的不是鸿篇巨制,而是在平淡叙事中闪现的人性光辉。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2张图片

求生的囹圄

影片以男主角的一路狂奔开始,分别从海、陆、空三个视角和时间线上讲述了一件事——“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般而言,“撤退”和“逃亡”都是失败者的穷途末路,很少有电影会从这个角度讲述战争。

因为往往观众想看到以死坚守的英雄,而不是抱头鼠窜的懦夫。

正所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相比之下,我却更喜欢杜牧的那一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威武不能屈固然精神可贵,但却也冒着几分不知变通的傻气。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3张图片

不管再怎么粉饰,一个人的临阵脱逃还是会被斥为逃兵。但这样一场四十万人的大逃亡,却很难用输赢来简单定义。

英法联军之所以会被困在敦刻尔克,离不开其高层之前的指挥错误,比如对马奇诺防线的盲目自信。但这只能体现出指挥者的愚蠢,倘若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那这些指挥者就不只是军事蠢货,还是草菅人命的魔鬼。

对于年轻战士而言,“逃亡”只是他们在第一次面对炮火和死亡时,最显而易见的选择。

“在敌人的围困下,逃跑是否可耻?”

我想,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其对错,就像影片中那个士兵说的:“等你们被鱼雷炸过,再来跟我说冷静吧。”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4张图片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的,而那些无法成为英雄的人,也不见得就是狗熊。

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战争面前,他们确实是慌张而卑微的。他们穿着一样的战服、救生衣,甚至连长相、表情都如出一辙:无助又困惑。

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为何会被拉上战场,又是为何要在死亡的夹缝里艰难求生。

《敦刻尔克》更像是一出群像戏,其中主角的存在感很弱。男主角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我”,他是亲历者,但更像是个观察者。

不过,他的存在,依旧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他茫然中带着叛逆的神情,唤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5张图片

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即使不是身处战场,也都处在历史洪流里。面对眼前这个不受控的世界,我们的内心也都和他一样,充满了疑问。

“为什么世界是这副鬼样子?为什么和童年想象的截然不同?”

为什么战场上只有一具具尸体,却没有可以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为什么生活中只有不断的麻烦,却没有帮我解决麻烦的机器猫?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 年轻人

我们每个人成熟的时间线不尽相同,但社会却人为地划定了成熟的年龄。

即便我早已成年,却还未来得及对这个社会深思熟虑,我仍然很彷徨,不得已地被时间推着走,开始一点点地承担起作为成年人的负累。

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生活的模式也在随之固化。生活是稳定了,但也少了些放浪形骸的潇洒。

好像每到一个年纪,就有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但如果什么都得按照既定的轨迹,那是不是也要在该死的时候去死?

而更可怕的是,活着却形同死去。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战士挣扎着生存时,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本能的冲击:原来每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呐!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6张图片

虽然人性的软弱随处可见,但这些士兵拼命自保、求生的背后,却也孕育着另一种光辉:用生命在捍卫希望。

他们被围困在巨大绝望里,却没有人放弃过回家的念头。就连那个脱掉了所有装备,很傻很天真地想要游回家的士兵,也跟大海搏到了最后一刻。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7张图片

是的,他们中并不存在耀眼的英雄主义,为了活着,只能精疲力竭地重复着相似的动作:上船--弃船--游泳--上船--弃船-游泳……

希望升起又破灭,但他们依旧前行。

而最冤枉的是,他们凭什么受这份苦?他们只是想活下去啊!

他们是无辜的,可能他们中有人在参军前,才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还在笨拙地学着洗衣做饭,手忙脚乱地尝试独立呐!

他们何必逞英雄?活着回家就好了。

战争英雄?

就让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去当吧!

就让那些上层阶级、政治家、贵族去舍生取义,让他们去视死如归吧!

正如那个老船长说的:“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却要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付出生命。

是那些迂腐、高傲、无知又官僚的贵族军官,是他们带领着年轻的平民士兵走向死亡的。而那些年轻人甚至还来不及开枪,就已经被淹没在枪林弹雨之下了。

讽刺的是,往往也是这些贵族军官,他们踩着战士的尸体,笑着迎接国家授予的勋功章。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8张图片

家在赶来

我是一个在看电影的时候泪点极高,泪腺相当不发达的人。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少会看哭。但当我看到电影里从英国驶来的一艘艘民船时,就感觉燃到头皮发麻,一不留神,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敦刻尔克》与《战狼2》不同,《战狼2》中是让一个中国人去解救上百个中国人的异想天开,但《敦刻尔克》却是二战中的真实事件,那些英国百姓是真的冒着生命危险举家而至,只为了将被困的陌生同胞接回家。

摘自大浪淘沙:

英国海军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称),英国人民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驾驶着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船乃至私人游艇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

我的泪点很奇怪,我并不是被驾驶月光号的老船长戳中的,反而是被另一个准备了红茶、面包的白色大轮船上的妇女戳中的。

这艘白船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一个镜头,但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和海军军官打招呼的妇女,她在倒牛奶时,脸上平静的笑容。

就算是现在,也是一想到就鼻酸。

试问:哪一艘民船的船员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九死一生来到战场的呢?他们安慰的笑容背后,又经历了多少艰辛?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9张图片

除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民众救援,还让我感动的,是英国民众在这些士兵回家后,对他们的热烈欢迎。

“欢迎回来!”

“我们只是逃亡成功而已。”

“这样就够了。”

这种肯定,对年轻战士而言,很重要。

他们这些士兵并非凯旋,敦刻尔克大撤退恰恰印证了前期战事的失败。

所以在火车里,男主角和战友们惴惴不安,他们生怕遭受同胞的鄙视和不解,担心自己会被打上弱者的标签,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但并没有,就在他们诚惶诚恐之际,却看到了火车车厢外,来自英国国民的啤酒致意。

别说是男主他们,连我也感到惊讶。

胜利者的努力显而易见,但有多少人会在意失败者的付出?

在我看来,英国人民的祝贺并不是失败后,因无望而产生的及时享乐心理,反而体现了他们对民族未来的强大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终将胜利,所以这场撤退不是失败的终点,而是他们为成功所做出的蛰伏。

无独有偶,那个差点被淹死的飞行员获救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Afternoon(下午好)。我当时就觉得,哇塞,他们这种深入骨髓的乐观精神和绅士风度,简直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_第10张图片

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时,为了他们远道而来的家,不只是那些承载着希望的民船。

更是那些战士们回国后所见到的:同胞们脸上的笑容。

那些笑容里的理解与温情,才是真正将他们从战场的地狱里,解救出来的曙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刻尔克》| 生存即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