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绝了”非你莫属“登台机会,而选择了去做运营?

2010年后,互联网出现了日渐的旺盛。有些企业存活了下来,而有些企业因为市场的改变,无法抓住自身产品的用户,无奈被这个环境淘汰。这几年的时间除了BAT之外,京东的兴起,美团的O2O市场,以及微信微博的出现,网民进入了Web3.0的时代。

在14年视频移动端观看次数超过了PC端,人们喜欢在地铁公交上拿着手机或者平板看着视频,流量的路口也渐渐地由PC端转向了移动端。在这个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的创业公司,做社交的,做O2O的,做生鲜电商,众筹,在市场层面,娃娃市场,成人市场以及学生市场,每一个层次都在疯狂着狂烈的席卷着粉丝。

小米的出现更是让粉丝们蜂拥直上的追捧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有些企业很光鲜,但是总会有很多企业渐渐地落寞消失在了我们眼前。曾经一时疯狂的凡客,也只剩下了几十人的团队在做。逻辑思维的社群中,又创造了新的颠覆。在十几分钟内8000本单价499元的书被抢购一空,很多传统书店哭的心都有了。

但是正因为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如此的多,而且在今年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之后,很多的传统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面临着转型。比如现在微信公众账号地推一个粉丝大约在3块——5块的成本。而下载一个APP已经提升到了5块到8块,及时关注了或者下载了,但是面临的却是取消和删除,而且也不一定你的精准用户的覆盖量会有多少。成本在提升的同时,小公司没钱,无法精准的抓住粉丝,导致后期的一系列不足。大公司有钱,可以通过多方位渠道花钱去铺路。

在初创公司中,很多技术团队不健全的情况下,选择去找技术团队外包服务。而设计的产品之后并不能很好地推广出去,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产品成型是一个前提,但是真正能够圈住粉丝,才是你这个项目能否起来的关键。

而运营究竟要做的是什么?

精准粉丝定位

渠道扩展

营销方案整合。。。,

人群深入分析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今零成本的APP推广曝光

在今年的上半年,在新媒体的热潮中,足记,生日管家,还有前短时间根据高考实践在朋友圈获得了高度的曝光。利用热播剧花千骨展开微博话题讨论获得高度曝光。这些都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来获得了有效的曝光。但是不仅仅每个公司都会有如此的运营团队。

比如W公司:

在瞄准大学生群体时,微信公众号做了三个月时间,粉丝增量在1000多。每篇内容的阅读量在200-300左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1000多粉丝当中又有多少的学生群体呢。

首先微信的名字起得有一些问题,以公司名为主。其实我的建议是一个订阅号一个服务号。服务号基本上靠活动推广,也代表官方账号的存在。而订阅号每天推送图文消息。订阅号的名字起得时候尽量接近你的用户人群。让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做什么的,是针对于他们这一帮人群制作的,接地气很重要。

在运营方面,基本都会涉及到两点,一点是内容,另一点是渠道。而在小公司会重视起来内容,但是忽视的却是渠道。有一方面也由于总会认为渠道是需要花钱的。确实大公司的一次推广工程,会找到很多的媒介来进行传播,花钱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但是我是一个不会花钱的人,悲剧。

微信活动对于真正的运营人员或者思考者,不会每天都去做,前期需要最基本的一系列准备,物料-媒介-排期。但是很多公司没有过这些,最后准备不足,推广不给力,没有个效果有个卵用。

关于小号做微信群活动如果达到最大的效果?

有一些小号会说,我最近也跟着现在的趋势,在做微信群讲堂,找到一些专家以讲课的形式获得关注。最近都在做,就如同我是第一批在做新年签的那类人,但是前不久腾讯查封了很多这样获得关注的账号。首先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一些精准粉丝,在你的渠道不足的情况下以及前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去做。不如做一篇粉丝们喜欢看的文章。如果你的粉丝在1000,不妨作一篇阅读量能到1000阅读量的文章,一步一步的来,就下来3000,5000,随着你的粉丝量的增加,做到一篇十万+的文章也是有可能的。阅读量高说明了它的转发量也不会太低,转发量有了也直接会带来粉丝的收益,以前做个自己的一个零基础的账号,那时候0粉丝开始做,但是一篇文章的作用是当天带来了300的粉丝量。

每天忙碌的不是为了做号而去工作,而是为了如何做好这件事情。这就提到了现在一直说的运营也应该懂数据分析,比如现在都会问SPSS会不会用呢。之前问一个做学数学的哥们,那个哥们说,我们数学一般不学什么数据分析,很多非行业的基本都会。建议可以学习一下,或者关注一下现在你的数据。

从数据中,我们能看到什么,PV,UV,打开率,激活率等等,但是我们长期总结下来会观察到一点就是你渐渐的会知道你的用户究竟喜欢什么,而不是每天盲目的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居然有人很难找到自己的渠道传递给用户。突破口不是等来的,也不是你不去想的,媒体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来找到我们的人群,思维开拓是很重要的。

对于运营而言,看很多运营书籍以及干货有没有用途?

比如我们见过很多的文章比如:从零基础一个月内是如何做到万级粉丝量。以前在请教一些朋友如果能够加粉时,甚至有人提出过去淘宝花几块钱买僵尸粉吧。但是呢,如果企业的话,而且是一个量级大号,确实暂时很难发现,但是这是关于人品的一件事情,切勿急功近利,只是为了KPI。

很多运营的干货文章下隐藏的是我们的同行是如何做这方面的。其实“模仿”也很重要,产品可以模仿,运营也可以模仿,但是不仅仅的是神似,多关注一下同行业做的比较好的账号,也可以和他们的运营去聊聊,取经之路,且行且珍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认为万事开头难,其实更难的是一步一步的去突破。有的时候到了一个瓶颈的时候,很难再次的进行一定的突破。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武林高手当练到一定地步时,就很难突破最高的一层。需要反复的去找同行内的高手去切磋武功。运营也是这样,看了很多干货之后,可以总结一些玩法,去尝试,看效果。很多人,特别刚毕业的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而且会认为很厉害,但是呢,真正落实自己的想法落地之后才发现很多问题。

看了很多东西,也不如自己真的去做一件事。

运营分为很多种,又该如何针对的选择呢?

当初刚开始接触运营时,并不清楚运营是做什么的。刚毕业的时候也不了解互联网,可能由于我在郑州上的大学,本身地处的互联网环境就很少,大学糊里糊涂的就这样过来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产品,运营是什么东西,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策划营销,而且偏传统线下活动的那种。刚来北京,是因为报名参加了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但是我没有上台。因为本身是为了找工作的,但是节目组面试时还是同来的面试者都感觉到了一点,那就是作秀,如果自身想出名,不用上这种节目,于是也没有去上台。

在豆瓣上看见一家线上教育公司在招管理培训生的职位,那时候就去面试了,结果去了两天提出了辞职,因为自己本身是不愿意做销售的,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是管理培训岗也需要谨慎对待。在拉勾上投递了一些简历都是市场策划方面,但是面试了很多家,却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被Pass,最后一家做社区的工作面试了市场策划,但是在CEO面试的环节里说我更适合去做运营,然后接下来就做了运营,当时并不知道运营究竟是什么。做一个月的时候,发现每天的工作量不饱和,其实每天的工作就是换换Banner,换换文字链,上传一下资料,做一些零碎的工作。然后找到了我们的主管,和他谈了一下我的工作量不饱和。然后接下来开始分析我们的用户以及做用户运营方面,自己带项目上线后期内容宣传,SEO,新闻媒介渠道等等工作,都慢慢的由我一个人来做。创业工作唯一可以获得就是更多的机会去工作不同类型的内容。(模式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在去年的9月份一个课堂上,才知道运营分为这几种。内容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数据分析以及商务合作。其实可能还会有人说有社区运营以及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其实基础的讲还是上面这几个,社区运营是一个复合事件,包括了内容与用户运营。社区的本质是一个内容沉淀器,自从有了这个产品之后,你只要曾经在这里讨论发表过帖子基本上都能够找到积累的内容。但是总会有人误解一件事情,那么就是论坛=社区。在传统的Web2.0时代,社区包括了论坛、博客、下载等产品形态,而论坛是问答的属性也是活动举办的一个发布平台。但是现在最火的知乎,进行了颠覆,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个平台,更多的把多种产品形态进行了融合。PGC+UGC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更加的符合了Web2.0平等互动的原则。PGC产生了优质的内容,而优质的内容是吸引人的一个关键。但是鼓励一些用户也产生优质的内容机制是一个很好地借鉴。在51CTO工作时,下载频道刚开始成立时,没有任何的流量,但是半年之后,流量直线上升,那时候的内容库已经建立完备。社区这种东西,前期投入需要大量的经历,但是在一个这样刚上线的社区,如果你做了起来,很赞,团队合作很关键。

运营以多种形态存在,但是每一块又是相辅相成的,你去接触内容也要了解用户,也要作深入。我在的这些公司中,最初喜欢的就是内容这块,那时候认为策划应该是自己想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很喜欢写东西。但是之后也同时做用户以及活动方面。后来做了新媒体这块,但是运营这东西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与方法,是做成一件产品的重要性。

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了产品,而放弃运营?

可以分为三种人

一种前期一直想要做产品,但是从运营初级开始练一练

一种由于产品的工资比运营的高出了一倍

另一种则是运营做的效果不好,不被看重,而选择了放弃

可能还有很多种案例,但是这些是最普遍的。做运营的小伙伴,难道有一些就真的愿意做运营,只是因为你刚毕业,运营的门槛会比较低。因此运营是最苦逼的一件事情。产品更多的可以去模仿,(当然我只是说的低级的产品)但是运营更多的还是实践,光靠模仿是学不来的,再多的理论也不如去做一下。但是做运营我们要考虑的三个方面:我们的用户是那类人群。他们喜欢什么。我们能给用户带来的又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渠道传递给他们。这些都是前期在你做一款产品时需要思考的事情。不要因为做了一个微博话题惨败而悲伤了,不要因为每天的微信文章阅读量不理想而悲哀,不要因为领导的KPI定的比较高而选择放弃。最重要的是看你做运营快乐一些还是做产品更实在一些,由心而发。

做运营这件事又需要哪些必要的东西呢?

首先就是常说的互联网思维,跳出去做事,万一你的想法实现了呢。

基本的抗压能力吧,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但是需要很强的执行力。

每天看一些运营文章,互联网方面的书,喜欢看新闻(其实是你是每天在培养写标题的能力)

定期写一些总结、博客之类的,虽然我写的东西很乱,但是坚持写下去也会一种习惯。我认识很多做技术的朋友,他们都会写一些技术博客,这也是提升自己的一块,做运营、产品也是那样子。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做了很久时间的运营,但是当你问他会什么的时候,或者擅长什么的时候,一时不知道如何的回答。

现在很多人在招聘的时候还写着上过豆瓣,知乎,贴吧,熟悉微信以及微博。

我觉得这些早就应该换掉了,互联网在快速更迭的时候,很多公司还有很多人都已经被抛在了后面。能不能更加的深入去聊聊微博的话题,能不能更加聊聊微信群,如果深入的聊聊社群。如果没有做过什么案例,但是能不能聊聊近期的一些热门事件。忽然想起,在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开始入职的前两天就是写营销推广分析文档。那时候瞄准互联网O2O方向开始在网上搜找营销信息,做十个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因为如此,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的同时不会太迷茫。为什么要总结这些呢?因为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产品或者内容推出去,所以说抄袭也好还是借鉴也好,有一些形式是可以拿来用的。如果现在还很迷茫无措,那么就细心的自己找一下近期比较火的事件来分析一下,当把这个过程摸索的很透彻的时候,我觉得你会豁然开朗,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做流量,自己真的在行吗?

流量时代理解为了Web1.0门户时代。那时候在2000年左右,各类门户丛生,那时候我才8岁。我是很晚才接触网络的一代,在大学的时候才接触网络,在高中时候才知道百度可以下载音乐,在高二时才有QQ。绝对会很好奇身为一个90后为什么这么晚接触?因为那时候对于网络的东西没有什么感觉,不喜欢接触这方面,以导致很晚才接触。如今很多人感觉我是一个奇葩,会觉得你为什么不玩游戏,我是真的没有兴趣。

除了那些软广和硬广之外,玩网络营销的基本都玩的了流量。牟长青这个名字估计很多80后们知道,但是90后却不知道,他当初创立了28推论坛,主要针对于网络营销推广方面,是一个业界的前辈,虽然论坛的版本很旧了,但是也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旧版本不去设计一下新的呢,因为多多少少会影响百度的SEO,这也因此很多网站没有去改。在线上教育领域,其实流量第一路口网站是一个叫做“我要自学网”,页面很Low,但是SEO做的很好。有的时候在产品更迭过程中,真的很纠结。在这里只讲一些历史,因为现在小公司做着SEO,而资金富裕的公司做着SEM,以前做过一些SEO的工作,但是基本都是基础上的一些推广,有兴趣的还是可以学习的。但是现在移动端这么火,不如也可以去学习一下ASO,在ASO上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喜马拉雅听,其实还有一个最近发现的就是乐视。不仅仅是看到一篇文章之后就算了,而是思考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真正运营高手是什么样的?

一个产品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你有多么的厉害。很多人带过一款产品,可能从零阶段到了几百万级别的用户。一款产品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而是靠一个团队协作来完成的。但是即使这样的一个团队去做了另外一个产品,但是也不一定能成功,而这也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很多专门的营销公司是很多运营团队不及的,即使你是BAT出来的,也是如此。杜蕾斯的微博我们知道是一个外包团队在做,但是却没有见到BAT任何一款产品在新媒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财大气粗的公司用钱留住用户是可以,但是捆绑用户的公司才是长久下去的关键。在你的手里做过几款成功的产品,此时你才能成为运营高手吧!

最近很多人又在研究社群是什么?

在我的理解上,社群并不应该算做微信群,因为在这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下,很多人会认为社群就是逻辑思维这些微信群。社群是一个圈住用户很好的方式,但是却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微信群做了一场活动之后,就不会再活跃了,就荒废了,很多群体都是这样的,因此里面需要一个机制。比如需要一个管理员,而且需要一部分活跃的群体,能够自动的产生话题,都能够参与交流进来。但是这也并不算是社群,只能是一款社交产品。社区的属性加进去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平台,没有内容沉淀,产生的话题内容也随之消失了。如果这些条件都存在,我觉得干掉知乎也是有可能。因此这条路很模糊,如果走通了,也会是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里程碑。

欢迎交流,交流添加微信wnl9105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拒绝了”非你莫属“登台机会,而选择了去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