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性选择,不过6个字

1

“布里丹之驴”的说法源于十四世纪哲学家杰•布里丹提出的关于选择的寓言:

一头毛驴走得又饥又渴,主人把它放在两堆稻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稻草中自由选择,它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吃哪一堆才好,结果活活饿死了。

杰•布里丹藉“布里丹之驴”提出一个观点:有时候,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inaction),即一种由“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项”造成的“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

这在现实中的例子很多——

硕士应届毕业生A,对毕业之后的择业左右为难:或进体制,求得安定,或投身外企,搏击商海。二者各有利弊,不知道选哪个,于是反复找人讨论,希望藉别人的口指出自己的光明前途;

适婚女B,频频相亲,见了很多准夫婿,却在最后举棋不定:这个没房有车,那个没车有房;这个有共同语言但经济条件一般,那个是富二代但准婆婆一看就是不好伺候的主儿;

职场老鸟C,想跳槽又怕入坑,想老老实实呆着,又HOLD不住那一颗躁动的心。于是整日里焦躁颓靡,被思虑的苦毒戕害得体无完肤,而且被戕害得很冤枉。

……

ABC不就是“布里丹之驴”么?

所谓理性选择,不过6个字_第1张图片

2

选择错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然不会致死,但焦虑惶恐是肯定的。

而选择恐惧症患者也不笨,有的还比一般人聪明。反倒是”懂“得多,想得多,导致了行动上的无所适从。

其实,”挑花眼“的本质是由人性的贪心和恐惧造成的。

贪图选项甲、乙、丙、丁的好,同时排斥、害怕甲乙丙丁的不好。

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甲乙丙丁的”好的合集“,是十全十美,是一次选对了就一劳永逸。

无奈的是,十全十美和一劳永逸,就像中彩票的概率一样低。

因为世事有极大概率会这样发展:选项有利有弊,好中掺坏,且接下来环环相扣,挑战接踵而来,所以即使你这次选对了,也不代表以后就能如你所愿,一切顺风顺水,一马平川。

既然如此,对当下的选择过于纠结并无多大必要。

3

既然每个选项都好坏参半,找到最正确选项的概率跟赌场下注的概率差不多,那还不如跟随内心,依照直觉来。

我曾经也是一个严重的选择焦虑症患者,妄图用所谓的“理性”来给自己引路。

——每当遇到无法抉择的问题时,我都会顺手画一个表格,然后把AB选项的好与坏尽数列举,比较,之后就选择优点多的缺点少的,或者是好处多的坏处少的。

后来发觉,这种方法其实也挺自欺欺人的(当然比不列要好):一来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思维盲点,所列的优缺点不可能完全;二来即使列出来了,该纠结的还是会纠结——毕竟同样是优缺点也有大小之分,且有时候A的一个大优点可以抵消B的好几个小缺点。

可见这种理性也并不究竟。或者说,只是浅层次的理性。

后来看到一个方法,就是抛硬币。

抛硬币并不是说把选择权交给上天,而是在硬币回到你手上的时候,你看到“结果”揭晓的那一刻的心情。

——如果那一刻是欣喜的,说明这个选择更接近你的内心;反之,则可能不是你内心深处最希望做出的选择。

在我看来,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列表法的补充。

4

理性的选择,不过是集合了上述的整合、对比、随心等因素后,选择一项然后顺“势”而为。

听起来似乎很消极,但这是最接地气的积极。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说过,他心中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去冲,去拼,去赶,去闯,去试,不要怕犯错误”。

王石也说过,“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

事实正是如此,所谓的选择与规划,很多时候都是随着你的前行一步一步浮现出来的。

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

而试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粤语里有一句俚语叫“见步行步”,意思是走了这一步再说,至于下一步,等这一步走完自然就知道怎么走了。

佛学里有一个词语叫证悟,还有一个词语叫实修。简单而言就是用行动去“证明”,从实践里出真知。

在阶段行动完成之前,所有的想法与计划都是不可靠的,或者说只是空中楼阁。能不能落地,落地后能不能站定然后走下一步,都只能靠现实反馈:

要是证明错了,那就排疑解难,继而决定绕道还是跨越以至另觅新路;对了,就继续前行,直到下一个试错出现,重复上面的步骤为止,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而在这之前,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别人给不了你答案,你自己也未必给得了,给得你答案的,只有时间

正因如此,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就是不那么正确但也只能是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前行的姿势。

在我看来,对于选择最究竟的理性应该是

——既然是因为内心的贪婪和恐惧造成的纠结,那就从内里去解决:打败你内心的贪婪和恐惧,让内心强大起来,让自己拥有这样的自信:即使选到了60分的选项,我也有决心和勇气,把它变成80分

当你有了勇气、自信、担当,那无论选择哪个选项,于你而言它都是正确的,起码不会与“客观的正确”相差太远。

我是悟恩,祝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理性选择,不过6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