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创意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题外话

一大早看到小六的文《如何从0开始,3个月出一本书》,里面提到成果型,研究型,如果没记错应该是《专业化生存》里提到过的分享类型。

为什么六神能够活学活用,而且我只是在书里看书,为什么跳不出来看一本书呢。

受到刺激也不奇怪,再不去行动就是让人奇怪的事了。

正题

发早餐已经一年多了,居然还有朋友圈的小伙伴帮我记着,实属不易,没有开始记录是因为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做的长久,当然也没有给自己在做早餐这件事上定过计划。

我怎么就玩了这么久,还能一直玩下去呢。

在小六的文章中提到别人经常会问你一些什么问题,每天早上发早餐,被问到的问题好象是你哪来的创意。

我从没觉得自己有创意,每天的早餐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到现在已经是家里有什么去做什么,天太热也不太会去储存各类食品在家。

前两天看采铜的《精进》,里面有一段话,我想可以解释大家看到我的创意是从哪里来的。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可以说,你在灵感酝酿之前,所做的素材准备工作越是充分,那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也有一段话

不要无谓地想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采铜和李笑来的表达不同,但意义是差不多,都能看出来创意不是从天而降,莫名出现的,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只是不同元素的随机组合之后的结果。前面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还是不明白怎么开始,怎么做。

就拿我做早餐开始吧。在做早餐之前, 我并不是个会做饭菜的人,早餐原本在家也就是一般人的烫饭,油条,包子,豆浆,在外馄饨,豆腐脑,是不是大家都差不多。

看了一下朋友圈,去年的第一次早餐,还是用拼图的方式出现的,一定是觉得不好看,用软件美化一下。

从不会到会,只要开始做就好了,先完成再完美。

很多小伙伴给我留过言,也私聊过,问过我怎么学做早餐。现在很想说,只要开始做就好了。原来每天在吃外卖的,改在家里吃;原来在家里吃包子喝牛奶的,加上点水果可以吗;原来每天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苹果的,可以换成酸奶,玉米和香蕉吗。

收集和积累是个学习的过程。

大量的美图会保存在手机相册里,收集美图不是我的发现,最早是看老公会收集很多美姿的照片在他的手机里,慢慢我也学会了,方便查看和展示,慢慢也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手机的照片多的不行,那会的4S经常是要删了几张照片才能存下一张照片。记得我的摄影老师说过,先看两万张照片再谈照片,估计到现在也没看到两万张美片(有品质的片子)。

自然那会看到好看的摆盘,一道精致的餐点,颜色跳跃的商业美图我都会义不容辞的存入手机,每一个动作都会在大脑中留下锚点,只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而已。在脑海里都会成为一个一个零散的小元素,在你需要的时候都会跳出来,只是你是否能抓住。就好象我文章的开头题外话。

老乔也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所以你的任何经历,任何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元素的自由搭配就是创意。

大家可能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我的鸡蛋煎饺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烧麦煎饺,或者在鸡蛋煎饺上撒上了欧芹叶,加了点切碎的火腿肠;不知道什么时候汉堡的面包变成了馒头片,开放式三明治是可以变化最多的组合。每一样元素我们都见过,每一个人都不陌生。足够多的资料去丰富我们的潜意识,打开我们固有的思维,在小小的变换中感受着惊喜的结果。

Paste_Image.png

这个月参与了焦糖焕新的活动,记下每一天的小新鲜,可以是星巴巴的一个新品小甜点,可以不一样口味的小龙虾,还有换了一条回家的路,这些小小变化的扰动可能会刺激出我们新的想法。

创意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其实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变。

看到这里,你准备动手去做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也有创意只是你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