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公寓想到的二三事

最近感觉市场上青年公寓比以前变多了。记得最开始知道的是雷布斯搞的小米公寓,到了现在玩家变多,以万科泊寓为代表的地产商也开始加入青年公寓出租市场的竞争。除了这些大品牌大公司,还有原来在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有屋、有楼的村民们也开始“升级装备”,把原来看着土糙差的村屋用带有设计感或文艺气息的色彩、图画来一番粉刷改建,再加个青年部落,青年家园公寓之类的名字瞬间给人一种洋靓好的感觉。当然,随之而来的是租金也水涨船高。可谓是在青年租房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消费升级的热潮。

从青年公寓想到的二三事_第1张图片

想参与分这块市场蛋糕的人多说明这里还是有利可图,也说明青年群体确实有这个需求。产生需求的核心原因我想多半是一方面因为房价太高,青年人在大城市越来越难在较短时间内买房安家。另一方面,这些青年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于是在买不起房和想要住好点的矛盾下,为青年解忧顺便也赚点青年人钱的新式青年公寓就出现了。

说是新式,其实我个人看来觉得,这些新式公寓其实就是大学宿舍的高级版。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在这种公寓出现之前,房屋租赁市场上本身就是有房源出租的,只是这些房源并没有主打针对某个青年人群,而是面向所有有租房需求的人。其次,这些已有的出租房常见有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便宜,但是位置多处于城中村,周边居住环境不佳,往来人群也复杂。要么就是在一些相对规范和上档次的小区,环境也好,人也不复杂了,但是租金就相对高很多。然而很多青年住惯了家里还不错的房子以及大学里条件也早已不能用艰苦来形容的宿舍,他们的理想需求是居住环境好,工作生活通勤距离不要太长,租金价格还不能太高。显然这种需求是前面说到的两种类型的出租房所不能满足的,而介乎那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的出租房则很多时候都一房难求,能不能租到全靠人品和运气,而且房东还不一定好相处,同时存在着租金涨不涨,能不能一直续租住安稳的不确定因素。

接着,市场上的新式青年公寓出现了。新就新在经过统一的装潢、多种主题装修房间风格的选择、集中式物业管理过滤周边环境的复杂(很多时候这些新式青年公寓为了降低租金成本,选址也是在偏远的地方或者城郊结合部)和综合以上条件后还大致可以接受的租金价格等手段来满足了前面所说的青年群体又要有点品质和逼格,又不能租金太高无法承受的需求。

站在青年的角度换位感受一下,满足了这种租房需求的青年公寓,像不像升级版的大学宿舍呢?内部住宿条件从宿舍的六人、四人、二人变成二人或者单人,而且里面的装修装饰又可以满足自己或简洁北欧风或地中海小清新风等各种风格的心理需要,这一点是内部住宿条件的升级。然后,物业管理配套服务做好门禁、公共卫生之余还组织一下公寓内租客的沙龙活动啦、集体聚餐啦、看看电影啦、创业或者技能知识讲座啦等等,这像不像把大学社团又搬进了社会上的青年公寓里但是又比在大学宿舍去参加社团活动方便而且更加实用和高级?这一点是社区氛围较大学宿舍的升级。最后,相比大学宿舍一年两千内的住宿费,青年公寓的租金当然也升级不少。但是咱们的青年花得起这个钱呀,因为青年们都走出校门开始工作给自己赚钱了,开始能够用钱去住进青年公寓,换取比原来大学宿舍里更赞的生活条件又不受学校管束的自由了。用时髦的话说用于青年公寓住宿的消费那叫投资自己!

从青年公寓想到的二三事_第2张图片

对于升级版大学宿舍一般的青年公寓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城市青年心理上的孤独和巨婴特点。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青年看似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锤炼已经独立成人可以独当一面了。实际上,内心深处还是充满了对他人的依赖,既羞涩于社交但心底又有很强的社交需求。所以在大学宿舍里认识新同学的需要被嫁接到了青年公寓里结交同龄人的需要里。对同学的依赖嫁接到了青年公寓里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串联起来的对彼此的“关爱”里。然而遗憾的是,青年公寓里这些因为相似年龄和成长背景以及心理需要而聚在一起的同龄人们,却又未必在相同空间的相处中真正打开心扉,即便这个空间里多么努力地模仿大学宿舍般的感觉。

最终看来,新式青年公寓的诞生是从大城市青年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更重要的在这种现状之下的心理需求出发而推出的租房“产品”。其实,80、90一代使用的很多产品,比如互联网社交应用等都有明显的心理需求驱动的痕迹。满足一种心理需求,促成一种产品的推出和使用,以前这种情况多见于互联网虚拟产品,现在也见于实体领域,比如面向青年群体的新式青年公寓。相信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见,始于心理,落脚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服务。所谓消费升级的过程,恐怕也是一个不断发掘和满足人心底需求和欲望的过程,毕竟青年群体也是这个消费升级过程重要的组成人群和参与人群。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青年公寓想到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