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情书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样美丽的句子让人禁不住好奇是出自什么人的笔下,沈从文所著的《湘行散记》这本书中,这样美丽的句子还有很多。这本散文集,是作者游历湘西所得,融会了湘西美丽的景色和对人事的叙述,带有追溯文化、生命和爱的文化责任感,同时里面收录了沈从文与他的妻子张兆和的书信集,浸染了他们之间的爱情,长长短短都是情书。


沅水情书_第1张图片
《湘行散记》封面

似水从文

这本书的封面装帧就透着文人的气息,散文集的自由和天然就这样先通过封面的荷叶图展现在眼前了。在书店里,因为这封面浓墨重彩却清秀淡雅的意境,都会忍不住拿起来翻阅一番。

这幅封面是黄永玉所作的荷叶图,黄永玉的莲荷图是非常著名的,风格厚重又充满力量,泼墨式的手法与国画的清雅大相径庭,荷花是淡雅的,但是在这浓重的色彩中却能感觉出荷花不同于以往的灿烂和绚丽。他的画能够独树一帜,与家乡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黄永玉与沈从文一样,是湖南湘西人,湖南产莲,湘西更是莲荷之乡。而这本有关于湘西的游记,用荷叶来做封面不仅贴合,简直绝妙。荷花的生命力和出淤泥而不染,也正代表了湘西的顽强,干净和自由奔放。

湘西、沈从文、黄永玉这三者,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他们透过文字与画笔,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湘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都在成就“湘西神话”的同时,最大的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但是湘西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这两位大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黄永玉刁蛮,直爽,靠“拳头打天下”,而沈从文,却是一位像水一样的男人。

沈从文的为人是极其浪漫的,他曾说过,自己是一个“血液中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的男人”。他的生活不能与水分离,总是依水而居,好像一离开水,他的浪漫,他的才情就会被消失殆尽。照他自己说的,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是清波给予他的特性,他习惯了码头,习惯了江边池边,水既成就了他,也磨练了他。沈从文的一切作品,背景都是在水边,水边城市的小人物描写,风土人情,是他就算经历城市的浸淫也无法忘怀的。

水是柔弱的,更是强韧的,无坚不摧的,沈从文就是如此,他这一生不管是行事为人,还是做文章,都贯彻着水兼容并包的德性。他对待挚爱柔情似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不去苛求事业的成功,只是被大潮推着,随遇而安。少年时当兵,随着部队行军拉船,去了北平,用一杆笔一直写,反复雕琢,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他太爱自己的故乡,像眷恋水而听不倦涛声的水鸟,回不去就全写在文章里。在特殊的年月里,写不了文章,他转而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编出了有崇高地位的学术专著。他从不逆流而上,但是遇到困难也从不放弃,他只是像水一样,慢慢地流着,透明澄清,不断地流着,任何困难都被绵长的溪流瓦解。

沈从文过世后,他的挽联写着“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人,赤子其人”,这评价太契合,水是他的良师,是他的诤友,他就是不折不从,如星如斗的流水。

梦境湘西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川湘交界,小溪白塔,美丽的翠翠,动情的山歌都让人难以忘怀。而《湘行散记》也延续记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一物一景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变得清澈又富有灵性。沈从文的文笔是极其细腻的,而且非常具有生活气息。朴素而洗尽铅华,当你阅读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遣词造句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干净而又丰富。语言简洁但其中蕴含的东西却能令你久久回味。一些常用字,平平无奇,沈从文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韵味十足,优美的文章,通俗易懂,精准含蓄,这就是大师。

我想,每一个喜欢沈从文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湘西梦,想去凤凰看看,想像他当年一样,顺流而下,听听吊脚楼上的妇人唱的小曲儿,看看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渔船晃晃悠悠,船底传来哗哗的水声,带着轻快的乐符,喧嚣着,想要告诉你冬日的来临。

这些地方不知道今时今日是不是还像书中所写的一样,“兴隆街”是不是真的高山积雪和远村相映照?“柳林岔”积雪下覆着紫色小山,林子茂密绵延三四里,白屋顶紫山头,这样的景致是不是还能够见到呢?“缆子湾”的竹山翠绿,烟云环绕也让我向往,“鸭窠围”深不可测的水面里,那长着细草的大石头也要去看看,绿草上盖着白雪,船在其中行驶,太惬意了。一定还要去凤凰住几天,看看那些苗人过得是如何的有声有色。吊脚楼在青山含翠下矗立在两岸,屋顶积着雪,长潭中,小筏大船来回穿行,摇橹人互相打着招呼,唱着号子。山水中风雪下,我盼望着能回到人性最初的平静。

在靠岸和离岸中,就这么把水手的日子给过尽了吧,喜欢的地方就多呆些日子,就算在险滩中遇到危机,船里进了水,打湿了衣服,撞翻了小桌,泼洒了墨汁,也是另一种浪漫,也许只有在湘西这样的自由喧腾的地方,才能产生那种流落和飘零的感触吧。

而这种似远似近,似有若无的湘西梦,我一直不敢去实现,害怕万一这些景色遍寻不到连梦都被打破了。沈从文的湘西,会不会只存在在他的文字下呢?

胡适做媒

《湘行散记》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湘行书简》,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多感,于是便有了这几十页的情信。

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名门闺秀,曾祖父曾是两广总督,当时的合肥张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名门大族,她聪明貌美,不乏追求者。而当时的沈从文由徐志摩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沈对张一见钟情进行情书轰炸,校长胡适非但不阻止还在中间做媒,这件事情直到现在都被传为佳话。

张兆和提着一摞沈从文写的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回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张兆和还特别指出,信中“我不但想得到你的灵魂,还想得到你的身体”一句,有猥亵之感。胡适听后马上认真地看了沈从文的信,觉得很有文采,深受感动,说“我劝你不妨答应他。”

这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照理说身为校长,遇到这些事应该会很严肃地处理,就算在今天的大学,师生恋也是不被提倡的。而这位校长,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他却积极地保媒,想要促成一段好姻缘。其实胡适帮别人做媒可不是第一次了,胡适可是享有“民国第一红娘”的美誉呢,他从中促成的有情眷属真是数不胜数。他喜欢看到青年人相恋、结合。而且夸张的是,他不仅做媒,还主持过多达150多次的婚礼。而这150多次证婚,从已知的记载来看,大多是与胡适同辈的友人,还有晚辈学者,这其中可都是学界的伉俪,除了张兆和沈从文之外,另一对徐志摩和陆小曼也为人熟知,可见这位“民国第一红娘”有多么尽职尽责。

当然后来沈从文的马拉松式情书成功融化了张兆和的冰冷,成功抱得美人归,这都是后话了。

三三与二哥的沅水情书

沈从文在信中叫张兆和“三三”,因为她在家里排行老三。而张兆和称呼沈从文“二哥”,因为他在弟兄间排行老二。一声三三,一声二哥,来来回回,就有了这部部流传于后世的手札。张兆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她的二哥用文字做锦,相思为线,为他绣出了一片锦绣江山。

现代都市钢筋水泥浇筑的钢铁森林,使情感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几条短信,几句语音,碎片化的信息处理和接受模式很容易让人变得浮躁,现在已经极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为自己所爱的人写一封长信了,细细说来,能有哪个女人像三三一般幸运,获得这样的丹心绢帛呢?

想象一下,在湘西旅途中,撑篙子的水手,遇到长潭就荡桨,遇到急水滩就背纤,水流的声音幽静而迟缓。而此时舱里坐着一个人,点着烛火,披着长衫,将他一整天的所见所闻全都用文字讲给你听,他对你的思念全在笔下,他对山水的爱你能通过文字感同身受,一字一句朴素而温柔,河水流淌着,他这盏灯,就这么亮进你心里去了。

听听信中的这段,“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凉透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文笔的美妙暂且不谈,这意境已足以令任何女孩子陶醉了。

他让你从梦里来找他,沿着他在信里为你画的小堤一直走,向西,再向西。沿河的船有万万千千,而他和你都知道,这艘属于你俩的小船,你只要看一眼就能认识。摇橹人的歌声伴着你们,你们一起饮酒,谈梦谈文学,穿越“曾家河”,停泊“缆子湾”。绝不虚度春光,只是一起待着,就妙不可言,这场梦中的相遇简直是我能想到的最美的场面。

再听听这句,简直甜蜜到一个极致,“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他又写道:“我现在点了两支蜡烛为你写信。光抖抖的,好像知道我要写些什么话,有点害羞的神气。我写的是……别说了,我不害羞烛光可害羞!”你瞧,这样一个文豪,在他的三三面前,竟不由自主害起羞来,足见他的赤诚和可爱。

不要以为信里只有这些缠绵悱恻,浓情蜜意,其实信里更多的是美景,二哥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夕阳已如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的地方了,这全是诗。”

细细地读完这些句子,脑海中有诗有梦也有山水如画,那些荡漾着的,在阳光下像玉石一样的波涛,都是真情实感泛起的层层褶皱。也许每个女孩都有这样一个梦境,与一个深爱的人,仗剑天涯,旅途中也许很简单,吃一碗饭,喝一碗米汤,但是心中是丰富的充盈的,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个人,能和你一起看千山暮雪,看紫色的小山,筏子的青菜,听舟子,说流水,这样的景致是最平淡却又最令他人羡慕的。


《湘行散记》正如这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时间的无涯荒野中,合适的时刻,邂逅这样一本书,它并不会带给你什么绚丽多姿的人生体验,也不会让你有悲喜交加或者开怀大笑的感受,但是那些文字正当好时候,你也正当最好年龄,就那么走进去,在一个午后,慢慢读,慢些,再慢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沅水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