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验谈 | 100天33本书之后

关闭朋友圈,为自己阅读。100天33本书后续

读书经验谈 | 100天33本书之后_第1张图片

100天33本书,一枚小书虫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读完最后一本书,制作完最后一幅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才发现这世界上最美的承诺竟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阅读本文的你能加入我,每天抽点时间,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今天,回答几个最近常常被小伙伴们问起的问题,诚意满满哦

Q1 : 为什么你要关闭朋友圈?


读书经验谈 | 100天33本书之后_第2张图片

     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伊桑.克劳斯2013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汇报自己在某一时刻上Facebook越多,此段时间情绪恶化就越多。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信息系统的汉娜.克拉斯诺娃说,Facebook起初让人们从交流中获得积累与快乐,但是后来却出现了“脸书抑郁”的社交综合症。

网络时代让社交变得廉价,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低效的社交吗? 当意识到除了靠朋友圈给自己刷存在感的同时,它已然也成为了我生命中巨大的时间黑洞,它像个无形杀手,将宝贵的大块时间悄悄的碎片化于无形而让人不自知。3月4日,我做出了暂时关闭朋友圈的决定,3月15日,《新周刊》就做了“滚蛋吧 朋友圈 ”的专题(太应景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和我一样——“关闭朋友圈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让你的精力更加专注在那些你所需要关注的人或事上面。如果您也想利用大块时间为自己的人生做些系统化的积累,何不加入我?

其实,刷存在感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一旦你开始行动起来,慢慢就会找到......


Q2:你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有什么用?


     面对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感觉自己仅仅只是因为“好奇”啊,仅仅就是好奇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的生活与思想,比如因为好奇历史,就读了一些古代史书籍,因为好奇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就热衷于参观历史遗迹,因为好奇了唐朝,就认识了玄奘法师,因为对他的喜爱,就又去好奇佛学的知识.......

至于阅读有什么用,我还没有想过太多,不知道有什么用就读书,看起来会不会很傻?—我也这样问自己,也许您还会觉得我矫情.....但最近在拜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里边有这么一段话救了我心中的疑惑:“很多人常常拒绝学习,他们拒绝学习的理由与那些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我马上释然了

......管它有什么用,只要满足我的好奇就好,而最终会发现:书不会白读的,许多知识可以融会贯通,它会扩宽我们对世界的视角,当知识能升华为智慧时,我们就不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当作家或者画家,却在追求主流价值与攀登象牙塔的过程中被一一击碎,而如今,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过程让我可以在色彩的世界里畅游,通过阅读、码字可以让我继续做着那个想当作家的小美梦......

你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可不可以采取现实的途径,让这些梦想有个开花的机会呢?


Q3:你每天花几个小时读书?


      我尽量每天都读书,但时间上并不太固定,精力好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5、6个小时就这么读下去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时候遇到特别烧脑的书籍安排1、2个小时足以。专注力不够的小伙伴,建议先从每天半个小时开始训练,然后慢慢延长,毕竟专注力这个东西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同时,读书期间遇到瓶颈期也是非常正常的,100天的阅读时间里,我出现了两次瓶颈期,第一次休息2、3天就自然好了,第二次来的时候,工作上恰好也有特别多的事情处理,就显得来势汹汹,干脆甩手一周不看书,借助出差的机会到丽江玩了一趟,回来之后,满身鸡血,强势复活,效率倍增,一周就刷掉了好几本书,我想有过类似经验的小伙伴们一定都懂这种感觉。

最后,关于读书,一开始需要刻意练习,请慢慢来、持续做,因为真正形成习惯后会上瘾,之后每次瓶颈期的到来也会越来越久、且越来越短,这是一个从僵化—固话—活化的过程。6月末故意安排自己两周时间没读书,每天总感觉丢了魂似的......哈哈哈


Q4:读那么多书,会不会“书多嚼不烂”?


       其实,我刚开始也有这个担忧的,但是“担忧”毕竟只是“担忧”,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之后,拿到亲身体验之后才有话语权。我的理念是“光想不做是怂货”,所以即便困难是九层妖塔,我也要看看自己能打到哪层?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不仅有能力读完,而且给每本书认真做了读书笔记,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自我管理的宝贵经验。

最关键的是“100天33本书”的目的——培养阅读习惯,凡事讲究由易到难,所以刚开始不用选择太烧脑的书籍,只要自己有兴趣读下去,在这个初级阶段都是适合的。灵感来源及具体实践请参考《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不过大多数人也许和我一样,在刚开始选书的时候仅凭书名或是参考“豆瓣评分”,所以一不小心也会把烧脑书或者烂书给框进来,如同上大学选专业填写志愿一样,当初精挑细选,请教各路大神参考,但也许最后还是读到一个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包括谈恋爱、找工作几乎很多选择都是这样的。其实完全没有关系,试错是一个必要的学习经历、也是认知自我的宝贵时刻,之后只要善于反思与总结,我们下一次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会大幅度增强。


Q5:会不会担心读不完?


     会,肯定会,而且100天里几乎每天都有这种担心,但是担心又何妨?我们可以一边在担心,一边在行动。

最担心的时候,莫过于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阅读届的经典,真的不是一般的烧脑,需要细致耐心的阅读,进度非常的慢,根本不适合放进速度书目中,我一度想换书放弃,之后,我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对话,问自己:“你读书为的是什么?是要读完33本,然后到处炫耀得到别人的赞赏吗?你是要完成数量还是要提高理解力?”最后,我一巴掌打晕了那个只想追求数量、过分在乎外在评价的自己。读不完33本又如何?失败了又如何?得到阅读理解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最终,23天,每章3~6个小时,每章三遍,书中写满批注及感受认真制作了电子版及手绘版两份思维导图笔记。而也恰恰是运用了本书的阅读方法,使我的检视阅读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又为保质保量的读完后续书籍保驾护航。这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要砍柴,先磨刀”。

读书经验谈 | 100天33本书之后_第3张图片

Q6:身边没有朋友读书,一个人太孤单怎么办?


      在这100天里,我承认自己是孤单的,号召了半天,身边的朋友都摇头:“100天33本书,怎么可能?!”连最亲密的爱人也只选择读教科书和考试书,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默默的坐在书桌前独自烧脑,玩味着每一本书,但也肚子享用着阅读之后那种巨大的快乐。我得承认生活的真相:你想追求卓越,就必然要承受孤单,心智成熟之路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即便少有人走,我也要走,因为那也是一条让内心踏实的路。

还好,100天,我坚持了下来,之后发生的事情是:我组建了一个8人精读小组(开始“1年精读100本书”),特别感谢这几位小伙伴愿意向我靠拢,找到同类,并且去做同一件事,共同成长的感觉特别美好;爱人也在我的影响下减少了手机刷屏时间,没事时手里也会捧上一本书,我开始感受到周围浓浓的读书氛围,这真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希望今后可以带动更多身边的人阅读。

总结: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孤儿院,每个人都需要独自修好自己的人生功课;做好你自己,你的同类就会找到你;调好你的频率,同频或高频的人自然就会找到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经验谈 | 100天33本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