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1张图片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2张图片

The 21th

- 这是云山四时分享的第21篇云山风物

哀牢山上古老的云海天梯。

红河南岸,站在哀牢山上,当云雾渐渐弥散,眼前层层叠叠的梯田由山腰山脊绵延嵌入河谷之中,那流畅优美的线条、碧波荡漾的田块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泽光影,壮丽多彩。

梯田,一种古老的田制。唐代《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早在1000多年前,西北游牧的哈尼族祖先一路南下,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在这片神奇的雨林上,哈尼人用手中的锄头和犁耙,靠着“一把锄头千把汗,千锤万击塑深山”的精神将那莽莽大山开凿成浩瀚梯田。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3张图片

依山而建,顺势凿出万道梯田。

清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详细记述了当时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梯田状景:“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卷槽,数里不绝。”

当地的哈尼人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凿山成田。开垦出的梯田每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大的有数亩之广,小的却形如澡盆,重重叠叠,犹如万练银蛇飞舞大地,缠绕着重重大山。在梯田间还会修筑道路,以便行走耕作。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4张图片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高山蓄水,引水下灌,在梯田耕作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贯穿其中,成了哈尼梯田的灵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是哈尼族代代相传的俗语,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湖泊被哈尼人引入盘山而下构筑的的水沟中,流入村寨,分水入田。梯田层层相连,水沟纵横,水顺着块块梯田,由上而下,最后汇入谷底的江河湖泊,又蒸发升空,化为云雾甘露和降雨,落回高山森林,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木刻分水”是哈尼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水规。分水木头大多用生长多年的铁刀木制成,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耐水,长泡不腐。同一股沟渠灌溉的梯田,由田主们根据各自的梯田面积共同协商、规定每家的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控制流水量的木槽,水经宽度不同木槽口分别流入各家梯田,保证不会因为用水而发生争执。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5张图片

独特的农耕方式,造就了大地艺术之美。

哈尼族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要吃肉上高山,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哀牢山山脚河谷炎热,山顶高山寒冷,都不宜居住。面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哈尼人顺应自然,将村寨建在了半山区冬暖夏凉的向阳坡上。

菇房聚集而成的哈尼族村寨,背后是茂密的森林,而从村寨边到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则是万道梯田。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开垦梯田,也按美的规律塑造梯田,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不仅构成了哈尼族独特的生存空间,而且浩瀚壮丽,造就了大地之美。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哀牢山上,哈尼族人凿出的大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