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怎么做的?

近日,国家卫计委、中宣部、财政部、教育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意见。传说财政部配套经费1500亿。心理学同行在朋友圈刷屏,无数心理学人大呼心理学的春天终于到了,但心理学人以后迎接哪些变化?心理健康服务怎么做?多数人都一知半解。

下面这篇文章给你介绍,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华春发表在心理科学期刊上的一篇调查,介绍了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供大家参考。


当前,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意义已经被全世界所重视,中国民众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中国心理服务工作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以及各项监管制度都还不够成熟。了解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于搞好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具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徐华春博士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美国、瑞典的心理服务概况和主要发展趋势,并谈谈它们对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启示。

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服务呢?《指导意见》认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

那么,国外的心理健康服务都做了些什么呢?

心理学行业老大美国的具体做法:

从总的构成上来讲,美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立精神病院。主要承担重性精神病人的长程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由临床精神医师负责。但自上世纪50年代后,此类医院数量已经大幅减少。(2)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一般门诊病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同时为有需要的住院病人提供长期心理服务。通常是由临床精神医师、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工组成的治疗团队负责。(3)私立精神医院与护理机构。私立精神医院的服务和治疗方法多样,设备齐全,适应各种人群的需要,服务质量最好,当然消费也最高。(4)心理学家开设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一般设在社区、学校等地。但心理学家没有处方权,需请精神科医生共同会诊后才能用药。(5)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社区初级护理人员在精神医师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完成,在家庭、社区与正规医院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形成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目前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

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及其资格认证来说,美国专业心理服务人员依照学科与受训程度,主要分为临床精神科医师、执业临床心理学家、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和执业临床社工四大类,分别具有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博士和硕士学历,并需接受长期的临床督导与心理咨询实务训练后才能获得相应资格。他们各自的权责及工作领域划分严格,分属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心理学会、专业咨询师学会和全国社工学会所监督和管理。在美国,对培养机构和课程的资质鉴定主要由行业协会负责,包括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咨询协会等机构,而对个人的开业资格进行认证则既有官方的也有行业的。但不论培训机构还是个人,其获取执业认证都有明确严格的标准和评审程序,并且执照需要定期更新。已经获得执照的从业者每年还必须获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以继续从业。

从管理与研究机构来说:美国联邦政府针对心理服务的主管单位是美国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它隶属于物质滥用及心理健康局,指导全美国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病学会与美国咨询协会等行业组织对整个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执行严格的规范与监督职能,其科研与培训工作更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发挥着巨大影响。美国官方机构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大的心理健康科研机构,主要致力于探究、治疗、预防心理疾病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它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25个机构中的一个,也是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的国家机构以及美国人类与健康服务部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个分支专门负责心理服务与干预研究,支持对治疗与预防性质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效能评估,对心理服务机构及其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以及对基于科研实证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和推广。此类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非住院化潮流和社区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健康服务的重心逐渐从住院服务转移到门诊服务,从看护式服务转为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模式。1963年《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法案》通过,社区护理设置于基层,是公众接受心理服务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因而也成为对各种心理障碍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心理服务人员对患者的帮扶关系可以长期存在,服务人员还可以在日常情景之下,根据患者需要提供灵活实用的指导,使之更快融入正常人的生活。此后,美国精神病院锐减,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床位也逐年减少。原本作为住院患者出院后过渡性治疗的日间治疗成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服务方式。变革对于各部门之间(特别是医院与社区之间)权责划分与协调合作,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待重性病人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社区普通居民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社区项目,在实践中对居民心理健康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比如,美国的社区关爱项目已经在的几百个社区成功实施,并被众多欧美国家所效仿。

目前美国的心理健康体系正处于一个大的变革中。理想的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原则以及实施方法都在进一步演化中。比如,越来越多政府决策者和患者团体,都希望在原有心理服务内容中加入就业支持项目,适当地将服务从诊所医院移至工作场景,协助患者解决更加具体实际的问题,获得稳定工作,达成职业目标。

全球幸福指数第一的国家——瑞典的心理健康服务

欧洲发达国家瑞典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健康医疗事业主要由国家健康保险提供资金,人们可以免费联系专业的精神医疗。国家颁布各种法令,分别给社会服务部门和医疗机构分配责任和工作,为心理疾病患者长期提供社会福利和初级医疗护理,并通过全面改善住宿、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社会关系等来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获得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条件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和高质量的生活。

对于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在内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工作都主要由两个行政机构来管理。其一是23个民选郡议会,对大部分的健康事务负责;其二是288个地方民选市政府,负责提供常规的社会服务,如住房、经济援助、儿童保护以及老人健康护理等。

其服务体系构成包括:(1)精神医院。由郡议会负责,但在1995年后逐渐停办。(2)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由郡议会负责,其中的住院病人也正在减少。(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由郡议会与地方市政府共同负责。全国分六个健康护理区,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大学医院,每个郡议会管辖一个可以提供住院治疗的医院。健康护理区下设更多的责任区,国家以此为单位为人们提供金融,就业和心理健康服务。(4)宣传倡导以及学会组织。国家通过宣传手段使得患者家属和朋友加入心理看护工作中,与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都有合作。另外,患者的互助协会,如心理服务消费者与家庭协会,也一直发挥着积极而显著的作用。它们在经济上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同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综合以上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状况,徐华春博士对国内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更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这次国家22部们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是中国首次出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其中包括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等7大部分25条目的内容。

第二、规范心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与督导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了必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知识。但较之于欧美国家,该标准要求学历不高,专业限制不严,培训时间较短,也缺乏临床实践训练。因此,在中国,即使是已获得资格认证的心理服务人员,其专业水平仍是比较低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督导和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继续教育和临床督导。另外,应当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完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工作,避免纯商业化趋势。在心理服务的教育培训中,要努力兼顾普及和提高的两个目标,一方面要有较多的普及型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以满足广大基层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

第三、重点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正规医院精神科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加强合作,双向交流,形成上下协调,点面结合的系统,这样更方便患者转介。国家应大力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和体制化,组织专业心理服务人员进社区,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心理服务技术培训。首先,城镇社区中心与农村村委会可以制定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和倡导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丰富居民社区生活;引导并创造机会增进居民之间交流和互助,营造温暖和谐的社区氛围;尽量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排除心理疾病隐患;针对老人、儿童以及特殊家庭给予特别的关心与帮助等。其次,企业中工会、人力资源部等部门也应发挥作用,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心理健康相统一,比如:制定人性化规章制度,维护员工身心健康,在强调优胜劣汰的同时更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帮助其发挥个人优势,获得职业成就感;及时了解员工工作情绪,恰当处理相关问题,避免员工职业倦怠等等。

第四、心理服务理论中国化

国外的心理服务固然有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功理论、方法与体系,但只有当它们与本国文化和国情相融合之后才能显现其适宜性。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特定国情也决定了与以往,以及与国外人群心理基础的不同。因此,应当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当代中国人为对象,以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思想为指导,规划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

第五、科学区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服务对象

目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还偏重于那些需求特别强烈的,即已达到临床诊断水平的心理疾病患者。这种规划看似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却也使得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长期陷于被动。国外经验表明,心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服务,以及帮助健康人群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幸福感的发展性服务能够很好地起到防微杜渐,发展个体的作用,也大大节省了国家医疗开支。因此,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必要针对健康人群、不同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心理疾病患者分别推行不同的服务理念与形式,实现发展、预防与治疗多元目标的结合。


以上就是徐华春博士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服务的总结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美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