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你们好,我是李敖,今年83岁。年初,我被查出来罹患脑瘤,现在刚做完放射性治疗。现在每天要吃六粒类固醇,所以身体里面变得像一个战场,最近又感染二次急性肺炎住院,我很痛苦,好像地狱离我并不远了。”

向死而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6月14日,在“优酷奇妙夜”上,李敖的经纪人朗读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件中,李敖宣布自己被医生告知活不过三年。

狂人李敖张狂不羁了一辈子,不屈服于任何人事,可是临了还得遭受人生的一场劫难。印象中的他一直是那么生龙活虎,血气方刚,竟然说将要与我们告别,看到这样的消息实在令人震惊。

可是,细想来,人生从来就是向死而生的。每个生命的出生就预示着有一天将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

狂傲了一辈子的人,总有一天会与世界握手言和。

想起《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72岁时患了淋巴癌,但是却经过长达17年抗癌之路。于87岁与世长辞。

坚忍不屈的意志力连万恶的癌细胞都怕三分。在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他仍然潜心习作,完成了唯一一部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还有小说《苦妓回忆录》等。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后人的高度好评。

虽然说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但是每个人生命的长短和质量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知道总有一天会死去,他便浑浑噩噩的虚度一生。活着从来和死去没有区别。

有的人同样是得了重病,但是压根没有和病毒抗争的勇气,便举手投降了。据统计,有1/3的人是被病情给吓死的。听说自己得了重病便害怕得失去了应有的意志力。还有1/3的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以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药物和医疗,结果因过度治疗而死。

也有人从来都看淡生死,甚至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他活着的一天便是那么努力地丰富着这一天。他的人生从不虚度。如加西亚.马尔克斯。

既然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为何我们不能活得更有价值,死得其所?

面对死亡,李敖也有他独特的方式。在节目中,他说自己每周只回家一天,因为“老人都很惹人家讨厌”。他形容自己和至交好友的关系是,“如果他死了,我可以去他坟墓上小便。而他们找不到我的坟墓,因为我死无葬身之地,我的尸体捐给了台大医院,大体解剖了。”

这次,在无数次死亡谣言后,他选择自己公布了死讯,也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方法。他说,在人生最后三年,他会做一档名叫《再见李敖》的季播节目。亲笔写一封邀请书,给他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

李敖在信中只是说:不留遗憾,这是我对你的承诺,也是我对你的期盼。

酷酷的活过一生,足矣!死又何所惧?

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2015年6月30日,与癌症斗争两年的李开复通过微博和网友分享了好消息,晒接受癌症时的多张图片,并透露已康复,称:“我最近两次检查都看不到肿瘤了。”

向死而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将抗癌的心路历程,通过书和纪录片分享给大家。

在《向死而生》的书和纪录片中,李开复完成了一次对生活的追问——“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李开复说:人生之所以有他的顾虑就是人都会死,向死而生这四个字有几个意义,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会死,可能把时间浪费,也可能没有照顾自己的健康身体,更可能没有了解身体非常重要。平常我们可能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过着日子,并没有想过最珍惜的是什么,人生中最特殊的是什么,我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也可能每个人工作多忙事业多忙,在一个经济腾飞的国家里面最多的是机会,反而忘记了其实人之将死没有人会悔恨自己事业做得不够大,只有人后悔自己没有抓住时间在亲情和爱上面。

我们绝大部分人是害怕面对死亡的,更不愿谈及死亡。总觉得谈论它是大忌。其实,生与死是人类最不可回避的话题。生与死看似对立,实则密不可分的。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既然人总有一天会死去,那就学会珍惜,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健康的身体,血浓于水的亲情,来之不易的爱情,珍贵的友谊……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余生里最年轻的一天,都值得被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