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鲁肃:一个被三国演义耽误的战略家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战略家”?有远见有才干的人才能被称为战略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的形象,将鲁肃贬低。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鲁肃就是一个忠厚长者,通俗点说就是个老实人。然而,真实的鲁肃,按照前面的标准,就是一个战略家。
真实的鲁肃:一个被三国演义耽误的战略家_第1张图片
鲁肃.jpg

鲁肃刚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鲁肃是祖母抚养长大的。鲁肃家里很有钱,但是鲁肃不喜欢敛财,反而乐善好施,乡里人都都很喜欢他。据说周瑜曾经路过鲁肃家,找鲁肃借粮食。鲁肃家里当时有两个谷仓,他随手一指其中一个,就送给了周瑜。周瑜很是惊讶,从此交下了这个朋友。

虽然鲁肃老家是袁术的地盘,但是鲁肃看不上袁术,觉得袁术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于是领着家人搬到了周瑜的管辖的地方——居巢。后来,周瑜把鲁肃引荐给了孙权。

孙权问鲁肃,说:“现在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遗志,想要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匡扶汉室,成就霸业。你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

这番话基本上是东汉末年,军阀请教名士的标准问题,刘备后来也问了诸葛亮类似的问题。

鲁肃的回答让孙权大吃一惊。鲁肃认为,现在汉室已经没得救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像当初项羽对待“义帝”楚怀王一样。所以现在只能学刘邦,成就新的帝业,而不是做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霸主。抛出自己的观点之后,鲁肃继续建议孙权,曹操是不可能短时间内被击败的,所以要等待时机,然后讨伐黄祖,吞并荆州,占据长江险要的地方,这样才能成就像刘邦一样的帝业。

这一番论断为孙权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成了东吴发展的指导思想,意义之重大,就像是后来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所以,鲁肃的战略眼光完全不逊色于诸葛亮,甚至从时间上来看,鲁肃的这番言论,要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在北方被战乱所淹没的时候,南方相对平静,江东对于北方的事务几乎没有干涉。孙权在公元200年从孙策手中接手江东,此后一直在江东发展。到了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这期间孙权几乎没有向北方主动出击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孙权不知道江东应该走向何处,占据了江东六郡,江东下一步该做什么呢?没有方向,没有指导思想,最终肯定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鲁肃的话给孙权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建立江东的帝业。就像是刘备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行动,一步一步走向称王称帝,孙权听了鲁肃的这番话,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方向。

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刘表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了曹操,曹操剑指江东。江东的世家大族都慌了,一个个地都劝孙权投降曹操。鲁肃第一个站出来,说服孙权坚决抵抗,并请求前往荆州联合刘备。诸葛亮顺势来到江东,这才有了后来的“赤壁大战”。虽然赤壁大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是周瑜,但是使得孙权下定决心并提出由周瑜领兵作战的人都是鲁肃。

赶走了曹操,江东占据了荆州的关键位置南郡,这让刘备很是难受,于是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江东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应该借,唯独鲁肃认为应该借。鲁肃的理由是,孙吴与荆州有世仇,现在刚刚占据,人心不稳,曹操有可能卷土重来,而刘备在荆州深得人心,暂时交给刘备,让他去与曹操对抗,对于江东更为有利。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同意借南郡给刘备。


荆州北部地图.png

三国演义里就借荆州事件,大肆宣传诸葛亮的各种锦囊妙计,贬低周瑜和鲁肃。然而,不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鲁肃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从江东方面来说,

  • 孙权的老爹孙坚,与刘表原本就有恩怨,孙坚最后还死在刘表的部将黄祖的手上。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孙权后来斩杀黄祖,还在江夏屠城,可见仇恨之深。
  • 曹操只要拿下南郡,荆州长江天险就不再是江东的优势,所以曹操势必会想尽办法夺回南郡,进而控制荆州。如果江东不想独立面对曹操的反扑,那么把南郡让出去是很好地选择。
  • 况且,有了南郡,刘备就更容易发展壮大,这样对曹操的威胁更大,江东更容易坐收渔翁之利。

孙权正因为认同鲁肃的话,才会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南郡对于刘备的意义比对江东更重大,没有南郡,荆州时刻危在旦夕。所以借不到南郡,刘备必然会采取更极端的措施。这对于刚成立的孙刘联盟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借南郡给刘备,看似“资敌”,实际上却是当时江东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除非江东有信心直面曹操和刘备的夹击。

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与关羽在荆州相持。能得到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儒将”之一,周瑜的认可,同样表明鲁肃不可能是一个迂腐的老实人。虽然从结果来看,借南郡对于江东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并不妨碍鲁肃成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极富远见地为孙权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身体力行,促成了孙刘联盟,完全改变了历史进程。所以说,真实的鲁肃,是一个被三国演义耽误了的真正的战略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的鲁肃:一个被三国演义耽误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