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好我们的精力:为了诗和远方

对于彼得德鲁克定义的“知识工作者”而言,精力与我们能够取得的成就之间是一个系数关系。

精力强的时候,做什么事都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精力差的时候,即使是简单的常规任务,也常常漏洞百出难以胜任。

就每个个体而言,精力就和时间、金钱一样,都是极为有限而又宝贵的资源。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浑浑噩噩工作一天,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却变得对一切都无精打采兴趣索然;

难得周末放假休息,宅在家里对着电脑手机,不知不觉混去一天,照样倍感精疲力尽。

再反观一下你我身边的牛人。

他/她们每天在不停开会,在不停讨论,他/她们持续接收新信息,思考各类问题,但却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但未现疲态,反倒精力十足,精神焕发。

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市井之徒,明明并没完成什么有挑战、了不起的事,却总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是因为我们只喝得起红牛,而他们磕得起西洋参吗?

也许这是一个可能的解释吧。更为根本的答案是:我们有意无意间,耗散掉了有限而宝贵的精力。

精力消耗的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根据我自己有限的阅读、观察、经历和思考,精力是可以去有意识“管理”的,也就是可以减少消耗和加快补充的。

请尝试以下几条建议,共同捍卫宝贵的精力。

No.1搞清楚自己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的人

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是我们每个人都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当然,内向和外向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程度上的划分(比较外向or比较内向)。

虽然当下的世俗社会更推崇外向性格(据说,75%的人是属于外向的),但事实上两者之间也没有优劣之分。

真正关键的事实在于: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人,在精力的消耗和恢复方式上截然不同。

内向的人(相对于)更喜欢独处的时光,从内省中获得精力;

外向的人则更喜欢社交活动,通过到外部世界去活动而恢复精力。

如果你与我一样,是偏内向的人,那在与外界接触一天感到精力交瘁之后,不妨给自己留一些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通过独处恢复精力。

No.2 专注而不是一心二用

珍惜时间的人,往往希望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搞定两项甚至多项任务,以实现更高的效率。

当然,如果两项任务之中,有一项是不需要动用太多注意力资源的,一心二用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比如跑步的时候听广播,洗碗的时候打电话,等等)。

但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台只配置了单核CPU的电脑。

如果两项任务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我们就不太可能在“同一时间”同时“做好”两件事。真实的情况只是在两件事之间不停地切换。

而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你从任务A切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切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

如果你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上蹿下跳,在多项任务间来回切换的人,往往产出并不高。

当心里惦记着好几件事的时候,往往就是“精神熵”最高的时候,也是效率最低的时候。

所以,我们要经常做好规划,每年,每季,每月,每天,清楚地告诉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下一个小时应该做什么。

而不是现在写着公众号,而脑子里想着还要学英语,还有晚饭吃那家饭店。

这里推荐亲测有效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和番茄工作法,让我们能够真正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聚焦于眼前。

No.3 用习惯代替选择

捍卫好我们的精力:为了诗和远方_第1张图片

乔布斯、扎克伯格,两位IT时代的亿万富翁、成功典范。在穿衣这件事上,他们有着一样的取向:(几乎)只穿一件衣服:

乔帮主的衣橱里只有三样:黑色高领衫、牛仔裤、New Balance 991运动鞋;

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所以让人怀疑他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虽然它们并不是一件)。

对这个问题,扎克伯格大概是这么说的“每天醒来,我都要为全球10亿用户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决定穿什么上 )上。所以,在生活中,我总是尽量简单一些,少做选择”。

也许真的是偏执狂才能生存。但通过减少选择以保存精力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当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们在详细对比、权衡的过程中,会消耗掉很大的精力;而当选择是有限的时候,我们则能够比较轻易作出判断。

所以,在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用一个习惯来替代掉选择,比如用固定牌子的牙膏、抽纸,在固定的时间锻炼、阅读,都能让我们减少许多无谓的精力损耗。

No.4 Offline

捍卫好我们的精力:为了诗和远方_第2张图片

信息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到来,让我们都成了永远在线的人。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社交互动,随时随地在线撸一把王者荣耀,也能随时随地看看南半球刚才又发生了什么重大新闻。

路上、车上是无处不在的低头一族,饭店、景点是随处可见的拍照一族,互联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在信息的洪流前,我们不单纯是一个“受益者”,也是一个“受害者”。

想想你有多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用一个小时读书而不打开微信了,又有多长时间能够坚持写一个小时的工作报告而不去查收邮件了?

朋友圈的信息、新闻客户端的信息、邮箱的信息,都在像饿狼一般,争夺着我们有限的精力,让我们喜欢追求刺激的大脑忘却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必要的时候Offline,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就我而言,如同冥想,如同正念,打羽毛球几乎成了我自己“修行”的方式之一。

因为运动的时候不可能还把手机揣在兜里,而在每个回合胜负之间,在每个挥拍击球的瞬间,都必须投入全部的注意。

体力上虽会有消耗,但却通过这离线的时间,换来了精力的补充。

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这样的爱好,一个需要全情投入的爱好,一个能让自己Offline的爱好。

No.5 找到“内核”,明确目的

以前的文章提过,我理解的“内核”,接近于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你得知道什么对你重要,你想要的是什么,你这一辈子为的是什么?

对于马克斯•韦伯所言“科层制”体系中的知识工作者,每个人都在为一个单位一个机构而工作。

但因为分工化、等级化、规则化、非人格化的岗位要求,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往往难以得到直接体现。

在一个大型的组织机构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颗螺丝钉。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迷茫,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所在,甚至会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做,或者完全是因为岗位职责要求自己这么去做,只是漫无目的的行动,这正是“精神熵”的最高点,也是为什么看似“轻松”的办公室工作“累人”的原因之一。

所以,你有责任有义务,为自己的工作找到意义,赋予价值。

你必须通过找到自己的“内核”,来明确现在做的事,和自己远大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你有了强烈的动机,才不会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因为高度的“精神熵”把精力消耗得一丝不剩。

No.6 学会“放弃

捍卫好我们的精力:为了诗和远方_第3张图片

信息的发达,是个好事,也是个坏事,好处不言自明。

一个可能的坏处,就是让我们躁动地去寻找一举制胜的捷径,而不愿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

机会太多,诱惑太多。当看到处处商机遍地黄金,耳闻屌丝逆袭一夜暴富,老铁也容易稳不住。

但千万别忘记了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你看到别人成功的同时,也不妨再进一步想一想,付出了同样努力做了同样的事,但没成功的比例又是多少(此处不是消极,而是希望我们以更加理想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通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1981年到1995年期间,为公司提出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让公司的每个业务领域都能在市场上占据第一名或第二名的位置,任何不能达到该要求的业务都必须整改、出售或关闭”

“新”的概念、思维、模式时时刻刻都在世界各地冒出来,我们都贪婪地想去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保持好奇心不是坏事,但你我都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和尝试每个新的机会。

更明智的做法,是明确自己的优势特长和短板缺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在面对大多数看似“机会”的面前,学会说不,学会放弃,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带来产出的地方。

最后,愿你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去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去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注:图片均引自网络。部分内容引用自①《内向者优势: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赢(纪念版)》(中信出版社);③《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中信出版社);④《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⑤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捍卫好我们的精力:为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