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都这样做读书笔记

本次拆解内容源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第一章第11页至第14页。

R-重述原文

你做过读书笔记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做过,小时候为了写好作文,摘抄的一大段一大段优美的金句,其实也是一种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在阅读书籍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除了流水账的读书笔记,摘抄了,做笔记了,之后就永远打入冷宫的除外。

我所说的读书笔记是能给与你能量的笔记。无论是写作时从笔记中引经据典,还是生活中从笔记里找到柳暗花明。

养成习惯

习惯往往是不容易改变的,它仿佛是你生活中的另外一个闹钟,无须对时,自然而来。

当你每读一本书下意识的会去记笔记时,无论是手写或电子保存,恭喜你,它已经成为了你生活中的闹钟。

放大读书笔记的作用

我们不再是孩提时代,抄大段大段的诗词歌赋,来应付考试。我们已经是成人了,读书笔记对你的作用也不应该只是这么一点点。

读书笔记应该是你写文时的好秘书,随时给你提供各种文人墨客的典故,时事新闻的细节。

读书笔记应该是你工作中的好助手,随时可以激发你的创作灵感,解决你的疑难杂症。

创造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

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写属于你的读书笔记,比如在你的笔记里加入手绘,插画,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让你的读书笔记独树一帜,而且会让你在做读书笔记时突然爆发出自己的想法,灵感。何乐而不为呢!

A1-联系经验

我确实做读书笔记,但我的读书笔记可能只是个空壳子。摘抄好的观点,优美的语句。心情好了,字写的好一点,心情坏了,字写的龙飞凤舞。然后一本读书笔记做完后,顺手放在抽屉里,打入冷宫,永不复用。偶尔打扫抽屉,翻来一看,原来自己也看过这么多书啊,这本书里面还讲到了这个观点。

而现在,开始写作后,越来越感觉到,好的文笔一定要有强大的素材库。没有素材进行烘托,再好的观点也只是给人干巴巴的感觉。所以我开始重新整理以往的读书笔记,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A2-规划运用

在整理之前的读书笔记时,我发现了这几个问题

只会摘抄,没有自己的思想。
手写读书笔记,效率低下,运用不方便。
来源只局限于书籍,很少涉及社会时事。
版面笨拙,没有新意,让人没有重温的耐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思量以后,我觉得我离会读书,巧读书,更近一步了。

不仅是摘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摘抄是我们觉得有用,让自己为其一动,所以摘抄。

但摘抄后,有必要想一想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做,这个观点对我有没有影响,是否对我有醍醐灌顶之效,还是当头棒喝之果。

写下自己此刻的思想,当你重温时,看到的不仅是别人的精彩,更是自己的成长。

电子笔记,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手写笔记确实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效果,但是手写笔记相对于电子笔记来说,无论是速度还是便利性都大大落后。

比如你不可能随时拿着笔记来记录你所看到的,想到的,但电子笔记可以。

当你在写文时,需要某一段素材,手写笔记只能让你再一次敲进去,费时费力。但电子笔记只需要复制粘贴即可。

如果你的素材库已经很庞大了,手写笔记只能去一页页翻阅,毕竟我们每个人不是叶圣陶先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电子笔记只需要搜索关键词即可。

电子笔记我推荐使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

纳入社会百态,让笔记成为写文百宝箱

整理笔记后发现,自己的笔记只是局限于看过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关于社会热点,人生百态的记录。

汪曾祺在《故乡的美食》中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

我希望我以后的笔记就是我写文的百宝箱,社会热点,人生百态,能人异士,风土人情,包罗万象。在写文时可以让我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创意笔记,让自己有重温的冲动

很多人做完笔记后就再也不会去翻看。我相信有懒惰的成分,但我更相信是你笔记乏味的原因。

如果一本笔记,妙趣横生,图文并茂。一翻来,满眼都是前尘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你的成长,而是一个鲜活的过往,看到它,你仿佛又把之前的人生重新过了一遍。这样的读书笔记,你还会不翻阅吗?我想肯定是爱不释手吧。

当然做到这样,那真是读书笔记的一个极致。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让它不是满页的文字,密密麻麻,看了只觉得头痛。

善用色彩,区分重点。
巧用手绘,加以生动。
妙用插画,补充趣味。
辅以导图,画龙点睛。

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极致一定是我们的毕生追求。

读书笔记要这样做,你,还是以前的样子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人都这样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