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陶渊明 | 邢云

想起陶渊明 | 邢云_第1张图片

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

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告都没打,一路高歌归去来兮,跑回乡下老家去了。

回到农村,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他哪里会种地啊!这可不是当官的做秀,拿个镢头镐把做做样子。你不下功夫干,即使下功夫了,业务不熟练还是不行。陶渊明一个书生县长,干农活外行,庄稼长得当然不怎么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看吧,陶渊明同志尽管一大早就下地,月亮老高了才筋疲力尽满身泥巴地回来,干得十分努力,可庄稼还是长得没有草高啊!说起来浪漫,可,那是一家人的口粮,光长草不长庄稼,吃啥?喝啥?没吃没喝了,还浪漫个啥?

再有,就是孤独。“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家想想,小山脚下,十余亩地的一个大院子里几间茅草屋,住在里面能不孤独吗?可不像现在,寂寞无聊时可以上网泡MM.即便是买包烟打瓶酱油,陶渊明同志也要跑老远的山路呢。

幸亏他的妻子翟氏是个好老婆,不是那些整天拿着皮尺量丈夫的前途和钱途的庸俗势力的女人,看陶渊明不干县长了,就去傍大款,而是甘愿与他一起安贫乐贱。可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了,总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实在感觉到孤独了,陶渊明同志唯一的排解方式,就是站在大院门口,向远处的山村眺望:“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说到“墟里烟”,那是乡村人家做饭呢。山间村落的炊烟袅袅自古就是入画的风景。可那是晴天,要是遇到阴雨天,就不那么妙了。灶火里的烟排不出去——又没有排风扇,更没有抽油烟机——厨房里烟熏火燎,呛得人咳嗽流泪。那场景,恐怕再高明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得让人心动。

这样的日子,要是能平平安安地过下去,也算不赖。可是,就这点要求,老天也不能满足——没多久,家里失火了,几间茅草屋焚为焦土。自此,他的生活彻底陷入困境,“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有时甚至填不饱肚子,需朋友不时周济,甚至还要拉下面子去借贷。因陶渊明是名人,又鉴于实际情况,他们家也就成了乡里重点照顾的贫困户,每到逢年过节,各级领导偶尔会背一袋东北大米拎两壶色拉花生油,来送一点小温暖。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已经起不了床了!

生活到了这种地步,谁不苦恼啊。于是,陶渊明同志常常借酒浇愁。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上任经过,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饮酒求醉。

说实话,我从心窝子里敬仰陶渊明老同志那“不为五十斗米折腰”的气节。他之所以退隐山野,是在宣泄对当时的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不满。做出那样的选择,是需要超出常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的。

孔子曰: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太平盛世里,别说是县长,哪怕是有实权的小科长,也不会主动辞职。见了上级下来调研,不知该怎样巴结呢,别说折腰了。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张口羡慕陶渊明,闭口向往桃花源。不信,让你从大城市去偏远贫困山村生活两年试试看,恐怕你跑回来得比谁都快!

生活也像一座围城。城里人觉得乡下空气好、蔬菜无污染;乡下人则向往城市的富贵繁华。每个人都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抱这种生活态度的人,永远不会感到幸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你身边。只有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握住幸福的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起陶渊明 | 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