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求你,千万别和我做朋友

爸妈,求你,千万别和我做朋友_第1张图片

“和孩子做朋友”,这句话好像随着我们80后这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而开始流行的说法。

之所以今天会聊这个话题,主要是之前写过一篇《和孩子做朋友,只能证明你是个loser父母》的文章。

这篇文章在发布后,收到了大量网友的留言评论,他们有赞同的,也有大量反对的声音。

恰巧,元旦假期期间,和资深华德福培训导师BENNO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启发,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

Benno Nijhuis:来自荷兰的资深华德福老师。他创办了一所心理辅导公司并作为华德福教育的师资培训老师在世界各地讲学。在中国,帮助了很多华德福机构做团队建设、教学指导和家长成长。


做朋友,往往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控制

之前看过一篇预防孩子早恋的文章里说,“平时多和孩子相朋友一样沟通,这样就能提前捕捉孩子早恋的信息,并及时预防”。

我擦,你这是跟孩子玩无间道呢。

关于该不该控制孩子,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谈。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家长,之所以宣称,要和孩子做朋友,只是是“为了让孩子对父母没有秘密”。

父母对孩子,总有一种忍不住的“偷窥欲”,所谓做朋友,不过是当年偷看日记本的升级版而已。


如果平等就叫朋友,那你和隔壁八卦的王大妈也是朋友吗?

在网友反对的意见中,我总结下来其实就一条“父母应该用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那什么叫平等呢?我在也找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概是这几条: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让孩子和你视线平行,让孩子没有压迫感。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要当着外人批评孩子,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即使他们做不好,也不要打击孩子积极性。

……

这些做法当然很好,但不能说做到基本的尊重,你就是和孩子做朋友了。

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所谓“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孩子的行为,都要受到父母的限制。

而和孩子平等,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进步,孩子被当作和父母一样的人来对待。

但不能说尊重人格的平等,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它是我们和所有人交流的基础。

隔壁的王大妈,喜欢张家长李家短的各种八卦,但只要她没有影响你的生活(教坏你爸妈),你也不能阻止她八卦,因为这是她的独立意识。也许你见到王大妈,还会客气的点个头,问一句,你家孙子学习咋样。但你永远不把她当朋友。

所以,对孩子平等,不是你对孩子的恩赐,而是把你对待他的基本态度。

做朋友是因为“你值得”,对孩子则是无条件的“我愿意”

我们之所以愿意和一个人成为朋友,是因为这个朋友值得交,“值得”就代表了你们之间是条件的。

这种条件包括兴趣相投,对方有人格魅力,甚至对方开的车正好跟你同款,长的像你已经记不清长相的初恋基友,有个有钱的干爹……不管怎样,交朋友,都是有条件的,我们不会无缘无故的要和一个人做朋友(真有无条件的朋友,也蛮可怕的)。

但作为父母,即使你的孩子身患残疾,智力低下,长相丑陋,他都是我们的孩子,你都要心甘情愿的去爱他,父母没有资格和孩子谈条件。


最怕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怕对你负责任的朋友

关于父母和朋友的区别,BENNO老师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5年前,在他工作的荷兰华德福中学里,来了一位25岁的年轻老师。因为刚刚工作,希望能快点适应环境,加上他的学生,都是17,18岁左右,跟他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他平时都是跟学生打成一片,跟学生做朋友。

在一天晚上,几个学生偷偷溜到海边去玩,不知道谁提议,要点篝火,结果把海边的一座小木屋给当篝火点了。这位老师,全程都在场,他不仅没有阻止,反而跟学生们一起参与了“点篝火”的活动。

BENNO老师说,这位年轻老师,真的和学生做了朋友,但他没有做好一个老师。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老师和父母一样,都是对孩子是负有责任的,但朋友不用。我们比孩子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我们知道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但却不是朋友该做的。

同样,有些朋友,通常在你身边充当“父母”的角色。

当你要和你男朋友分手,他们会说“哎呦,你男朋友挺有钱的,干嘛要分手啊,你会后悔的,这世道,男人都靠不住,还不如找个有钱的……”

当你决定不买房时,他们会说“怎么能不买房呢,租房怎么行,将来你孩子住哪,怎么上学,将来房价涨了你哭都来不及……”

当你决定今天晚上吃火锅时:“哎呦,你怎么能晚上吃火锅呢,你不记得你要减肥啦,你再肥就看不见你眼睛长哪了……”

他们对你的事儿,比对自己的事儿还上心,甚至渴望替你做决定,好像你是他孩子似的。

划得清“责任边界”,就能做的好父母

做父母,应该和孩子保持怎样的亲子关系?BENNO老师认为,应该是一种“亲和的权威”,和孩子,即能保持平等人格的相处,又能像权威一样,引导孩子的成长。

既然父母应该为孩子负责,但为什么,我们特别反感父母凡事为我们做决定,还打着“这是为你好”的旗号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在不同阶段,父母的“责任边界”没有相应的调整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从“共生”到“独立”的过程。

他们从需要父母抚养,到能决定自己吃什么,穿什么,开始走出家门(上学),独自面对一些事情,开始有零花钱可以支配……到自己完全的生活自理,经济独立,再到组建自己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逐渐缩小,直到消失的过程。

但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样的变化,而是用对3岁儿童的责任,去管教10岁的少年,用对高中生的责任,对一个成年人,生怕他们照顾不了自己。

但大多数亲子矛盾,都在这种“责任边界”和孩子成长阶段不匹配导致的。能把握好不同阶段和孩子相处的边界,而不是靠“做朋友”的方式去和孩子搞好关系,才是做好父母的真正法门。

最后,如果你还执着于和孩子做朋友这点,球爸送给你关于一个朋友的悖论——

当你需要和孩子做朋友时,说明你们还不是朋友

当你们能和孩子自由沟通时,说明你不需要做彼此的“朋友”

沟通才是重点,“做朋友”不是。


爸妈,求你,千万别和我做朋友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妈,求你,千万别和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