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沟通中,如何更好地注意他人感受?

我是木子求 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下文字若让你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行,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

题记

在一次三两好友的聚餐的谈话过程中,由于当天的主题是梳理合作项目的愿景以及一起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其中有一人在表达看法时采用的是如下句式:我当初做这件事事情的初衷是XXXXXX,我需要传递的是XXXXXX,我不管别人XXXXXXX,如果这件事情最终的落脚点不是XXXXXX,那么整个事情的价值点就被降低了。

应用解读

下面的整个分析,主要是针对上述的表达。现场,随着这段话的传递,听者出现了情感上的不适,以及自己去拷问自己当初参与这个项目的初心。对于一个初建团队,若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且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后续的共同努力不利。

现场,那位出现情感不适的朋友,当即表达自己听到这段话的时候不好感受,同时也给出了自己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我当初做这件事事情的初衷是XXXXXX,我需要传递的是XXXXXX,我希望的是这个项目最终是往这个方向引导,不知道你们的理解是不是和我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是不是要花时间梳理出来,达成一致。

这两段话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就是希望彼此之间相互表达想法,并在表达后,在有分歧的地方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但是这两段话的主要区别是:第一种表述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并且划分出我、你们;第二种表述也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可站的角度是我们。较比第一种,第二种更容易在情感上获得一致,有利于双方尽快达成一致。在团队种,有利于塑造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上面聚会中的每个人之间都是彼此非常要好的朋友,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能出现情感不适,至少在一定程度表明即时是彼此再熟悉的以及亲密的关系之间,说话也需要去考虑他人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时听可能有些唐突,但是放在这里,结合上面整个的描述分析,有所借鉴的是《非暴力沟通》当中提到的一个相互沟通的模型(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以及《PET 父母效能手册》当中的“我”信息的传递。

总结

在沟通交流或者谈判过程种,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型,其中关键的要点是——彼此的出发点是相互之间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确立出来对立面。


⭐️您的关注、点赞、分享,可以让这篇文章帮助到更多渴望通过学习获得的成长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沟通中,如何更好地注意他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