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幸福感 认知悖论 金钱物质条件
贪婪本质 多则惑少则优 差异化
欢乐的能力和条件 和谐与平衡
共计1635字|建议放松4分钟
1.
现在很多人在谈“幸福感”,而且常感叹于虽然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却没有以前那种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的满足感。
这好像和我们的认知相悖,对比之前的温饱都很难解决的日子,无数次想过要是能够有吃有喝就很幸福了。
因此,逐渐富足的生活按理来说应该会让人更加有幸福感才对,但是为何真实的情况却不是如此。
我们看到过太多物质方面极大富裕的人,还是每天活在不休止的争执之中。同时,也听到过无数在别人看来已经生活的非常美好的人,在他们内心深处却一直感觉没有幸福可言。
每年各大媒体的幸福指数调查报告也一次次显示,那些现实中经济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占据首席,而有些看似可能经济水平一般的城市却出乎意料地排在前列。
且不论调查大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否,最起码说明真正的幸福感和金钱的多少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2.
听到过这样一种解释,其实,所谓的“幸福感”的幸和福是两个词。“幸”本质上就是得到本来无法得到而后来意外地获得的,或者本来应该失去的最后却被免除。而“福”是说来自外界的赏赐和庇护,从而使其更加富足。
与之对应的是圣经中,把贪婪定义为人的七宗罪。而贪婪也是人的本能,或者基因遗传的特性,就是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和生存物资匮乏的害怕。
因此,人自然而然地想要得到拥有的更多,而同时对于已经拥有的反而视而不见和不加珍惜。
久而久之,由于贪婪的本性特征,在物资匮乏的时候想要解决温饱,获得了温饱后又想要精神享受,如此反复,特别是拥有的越多反而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常常说“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也就是当我们被极大地给予后,往往会忽视那些让我们幸福的东西。
反而到了失去那些东西的时候,才忽然反应过来原本被我所拥有的是那么的珍贵。
像之前所说的,“多则惑少则优”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反而让我们迷惑,拥有了更多却让我们幸福的冲动越来越少。
3.
我们所谓的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内心带来欢乐感觉的事情,而这种可以是短暂的物质满足,可以是锻炼后的兴奋,也可以是一句简单的完美,或者任何一种可以让我们产生欢乐的东西。
对于欢乐,“欢”就是很丰富的东西和很欠缺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乐”就是天地之和,阳的和阴的,天和地,乾和坤之间的那种和谐。
欢乐就代表阴阳和合,既有差别又可以和谐共处的契合状态,反之不欢不乐就是说两者之间不和谐或不结合。
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最大的差别是他们获取这种和谐的能力的差别。
幸福来源于“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幸福的条件”,幸福的条件的大小多少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而只有获得处理、营造、保持和谐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获得幸福感。
而导致我们不幸福的在于,我们错误地把金钱、地位、名誉等物质条件当做幸福的根源,而在这些东西的追求上面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也是永远没办法知足的。
因此,把幸福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上反而无法获得幸福,有了钱还想更有钱,充分有钱了又想要追求地位,有了高的地位又要有名誉,如此往复永无休止。
所以,我们要有幸福的能力,即使拥有了再多物质条件,没有驾驭这些物质的能力,那么也根本不配拥有幸福,反而有了再多却越不幸福。
4.
这就像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解决病痛的根本也许并不在这些表面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上面只会南辕北辙,只是在用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去解决一个不确定的问题,那么结果往往也就是无法实现。
所以,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回归到第一性原理,解决问题的本源和真正的病原,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彻底地根除问题。
那么,同样的,对于获得幸福也就在于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的根本,而不是增加自己的“幸福条件”的表征上。
因此,我们常常强调的“极简主义和空杯心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不断地克服自身的贪婪本性,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拥有,回到“初心的状态和敬天爱人”,才能找回那些原始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