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ybil
1月3日,国内首档男性夜谈真人秀《今晚九点见》首播。知名音乐人郑钧在节目中和华少畅谈自己对当下音乐作品的看法,观点相当耿直。当华少问他何很少参加音乐节目,他说,大环境不一样了。
“现在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就首先你这完全没办法选择,因为它给你选好,放你面前,是让你恶心的菜,你没得选,只能吃这个。十首里面有九首,真的听不下去。”
“我们原来最早的时候,排行榜,这个歌是谁唱的,其实都不知道。但这歌,好听啊,它就会火。现在是因为,周围的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很火,是因为这个人很火,然后他们就认为这个歌也应该火。它虽然火,但是我一听,这就是屎啊。”
节目播出后,不但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也引来网友的纷纷站队和争议。在音乐先声看来,郑钧的初衷虽好,希望音乐作品呈现出美好的价值,且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在表达上有失偏颇,并不能准确概括当下的行业现状。
时代变了,音乐榜单也变了
近几年,华语乐坛可以说进入了流量时代。以TFBOYS、归国四子为代表的流量偶像备受追捧,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神曲的走红等等,也导致一部分人不断炮轰华语音乐,认为华语乐坛辉煌不再,当今不少作品都是垃圾,失去了音乐最本真的表达。
针对郑钧关于“榜单是屎”的论调,我们随意从流媒体平台上截取了一张榜单。这是虾米2019年1月4日更新的热歌榜,可以看到,从最近网络爆红的《生僻字》《沙漠骆驼》到《光年之外》《追光者》《岁月神偷》等唱片工业作品均有覆盖。
这些歌真的都是屎吗?倒也未必。
当然,只有较真地对榜单上每一首作品进行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分析,才能完美论证“榜单是屎”或“榜单不是屎”的观点。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榜单,基本一半来自全球榜,一半才是地域性的音乐作品。哪怕备受行业和大众追捧的美国Billborad榜、英国UK单曲榜,虽以实际播放量统计,却几乎全被头部欧美流行艺人占领。
而在中国,台湾的金曲奖虽然还在硬撑,但声势明显大不如前,香港“四大颁奖礼”早已经flop,内地除了行业向的CMA唱工委音乐奖榜单、华语传媒音乐奖榜单,更有供粉丝打榜的亚洲新歌榜和各大音乐平台的各类数据榜单。
但很明显,只要榜单与艺人成绩相关,呈现结果都会直接受到粉丝打榜的影响,自带流量的偶像艺人占比必然较高。
参考网络上盘点的《2018年数字专辑国内销售量年终排行榜》,可以看到囊括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各平台数据的销量排行榜,几乎已是流量艺人的天下。
其实,郑钧不过表达了这样一种愤慨:为什么现在的华语乐坛生产不出那些经典作品了?
节目中他也提到,电台请他推荐好作品,一选还是经典的那些:贝多芬、Beatles……这些作品造就了今天的郑钧。
时代变了,音乐榜单当然也变了。而郑钧好像还固执地活在过去。
实际上,郑钧所珍爱的摇滚经典,也和当下大多数作品一样,是唱片工业体系下的音乐作品,不过这些作品除了能赚钱之外,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客观地讲,每一个时代,都有大量好和不好的作品。而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更多取决于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
文化圈有这么一个段子,“读书要读作者死了的,年代越久远,书的价值越高”,它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好作品要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把今天的流行音乐与已经受过时间洗涤的经典作品对比,那必然容易得出流行音乐都是垃圾的结论,因为我们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而后者是经过筛选的。
厚古薄今,是许多评论人士容易走入的逻辑陷阱。
听不到好歌,是因为好作品被垃圾流量稀释了
让我们把时间统一在当代。
从音乐文化兴起到唱片工业诞生,我们已有数百年的音乐文化传统,古典、爵士、摇滚……这些经久不衰的音乐元素是当今创作者的宝贵财富。伴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果说今天的音乐人做不出好作品,逻辑上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觉得当代好作品太少?归根到底,唱片工业的衰落,以及音乐生产门槛的降低,导致一些粗糙的音乐作品被大量制作出来,丧失把关人的流通市场,必然会增加好作品被大众听到的难度;而媒介环境的变化,又使得公众开始争夺话语权,当产业开始迎合大众,进一步导致了口水歌的泛滥和好作品的诞生几率。
当音乐生产成为产业行为,经济效益则成为音乐生产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按照经济学逻辑,一部分艺人、唱片公司开始以“是否赚钱”作为评判音乐商品好坏的唯一标准,音乐的自我表达、教化、审美价值,必然排在商业之后。
综合整个产业上下游,一首歌从创作出来到最终被公众听到,历经多个环节:创作——包装——推广——传播——公众。我们假设经唱片公司包装出来的艺人作品都是好作品,为使其传达至公众,中间的传播环节尤其重要。可以说,公众听到什么样的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垄断传播渠道的传播效率和媒介属性。
当唱片公司通过各个渠道推广自己艺人的作品,传播率的高低决定了哪些作品可以被听到,哪些作品听不到。过去,传播媒介被电台垄断,而如今,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轻易垄断互联网和流媒体。
这是一个全民制作人的时代。曾经被唱片公司垄断的传播渠道,也因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散到各个组织机构甚至个人手中。如果制作人、传播者这些“把关人”不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公众自然会被“调教”得无法欣赏好作品。久而久之,“大众只喜欢这样的音乐”类似反馈给到上游生产端,必然会影响其对于作品类型和价值的判断。
换句话说,如果生产迎合大众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就能轻松地挣钱,那么行业自然没有心思去做好内容了,何乐而不为呢?用郑钧的话来说,就是“在屎堆里生活,并以此为乐”。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并非只是自由市场的问题,而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传播效率不高。当下的音乐工业并没有扼杀好作品,只是没有被更多对的人听到。
国内音乐行业真的是屎堆吗?
在今天,好作品依然是稀缺资源。艺人忙着巡演、参加各种商业活动,经纪公司忙着赚钱,公众迫不及待追逐下一个潮流……一切都变得急功近利。
当然,那些沉下心来搞创作的音乐人,为好作品倾力推广的渠道公司,以及用心投票的音乐消费者,也依然存在。
当好作品被垃圾流量稀释,我们更需要地去思考,如何重建一个能够推动好作品被广泛传播的产业链条。从音乐榜单、颁奖礼、数据工具到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与乐评人、歌单作者、渠道分发平台,整个行业传播体系的完善才是郑钧和每一个音乐爱好者真正希望的。资本可以将触角伸向每一个传播渠道,但音乐不仅仅是商品,它还承载着审美意义的表达。
事实上,如果深究为何“没有好作品”,其原因要比单纯探讨传播机制复杂得多,缺少发现好作品的传播机制只是其中之一。当人人都能发现好作品,听不听屎根本不会是一个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说到底,音乐教育的普及可以让公众分辨作品的好坏。郑钧坚持认为,美好的一定是对的,其实,我们还没能让公众认识到美好,而这种美好,一定是公众能够接受的。
郑钧的态度代表了许多人对音乐产业的担忧。但其实,好作品大浪淘沙,而时间并非衡量好作品的唯一一把标尺,郑钧因一些流量艺人和口水歌的流行就一棒子打死当代音乐,还是有些偏激的。
好作品的产生,需要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三方共同的努力。一个环环相扣的音乐生态,会因正向的激励良性循环,也会因个别环节的问题导致发展走上岔道。
郑钧谈音乐之后,有声音说,他这是在炒作吗?似乎,当今娱乐产业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抱有功利的目的,却也无法证实证伪。
但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经典诞生,也希望这个时代,会有足够多的经典留下来。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