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你有一堵看不见的墙_第1张图片
我们都习惯了这堵墙

文/Qian

01

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经常自己想呈现的那个样子。它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而是脑海中的潜意识,是一种习惯。我们会习惯过滤世界中存在的但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有句话说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造的世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可能有这种体验,气温下降,你穿了一件厚外套走在大街上,却看到仍还有人穿着短袖,也许你会偶尔嘀咕:这么冷的天穿短袖不冷吗?但你可能忽略了,就在前几天阳光高照时候,你一点都不会在意其他人是否穿着短袖,因为你自己也穿着短袖。可是当你穿了件外套,你可能会特别关注那些大冷天还不穿外套的人。这两种情况所呈现的世界千差万别,但却发生在同一人身上。

哪怕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建造的世界,还会前后冲突。如果我们长期都处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可能最后分辨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是我们潜意识刻意忽略的东西?想一想是多么的惶恐。

我们需要有个机会或者是途径,去打破这种潜意识的“自我世界牢墙”,看看墙外的景观,当我们不可避免又回到墙内时,墙外的“清醒”帮助我们武装自己。

02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一部长达3小时的奥斯卡影片。主人公是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他风流倜傥并擅长社交。在二战期间,他空手套白狼获得一家工厂,想通过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在雇佣波兰工人与犹太工人的成本比较之间,他选择了相对便宜的后者,自那以后,他就和犹太人签上了不可分割的命运线。尽管奥斯卡那唯利是图的商人本质在影片开端就暴露无疑,但在其会计伊扎克·斯泰恩(犹太人)的推波助澜,以及纳粹军官的残暴罪行下,奥斯卡渐渐发生改变,从最初的利用犹太人,到后来尽全力帮助犹太人,直到最终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迫害。

你有一堵看不见的墙_第2张图片
身着大红呢衣的犹太女孩

整部电影还原了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的黑暗,影片整体是黑白基调,但有一个场景很特别。

在被纳粹军官催赶着的犹太人群中,一抹大红色特别显眼,她是一名犹太小女孩身上大红呢衣的颜色,奥斯卡骑着马在山顶上,一眼就看到了这抹红,他的目光追随着它,直到消失在转角。影片后部分,在前往焚烧炉的尸体推车上,奥斯卡又再次看到了这抹红,一瞬间奥斯卡表情变换,然后他彻底下定决心,尽全力去帮助犹太人。这也是影片隐喻的一个转折点。

03

电影很震撼,奥斯卡最后的义举让身为观众的我们,看了有一种快感,激动人心。

如今的生活没有战乱,我们不可能有影片中的真实经历,无法感同身受。那这部电影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不仅仅是了解二战时期的背景文化,了解奥斯卡这位英雄人物,更应该的是,它会使我们自省,使我们拷问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言行,矫正自己的世界观,让你我更真实的活在现代世界中。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舒适圈”这个词,有很多文章提到过,要勇于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自己不敢做的事情。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往往让我们感觉到难受的事情,可能就在我们舒适圈之外,如果你在这时坚持克服,可能会有很大成长。

“舒适圈”其实和“自我世界牢墙”有一个很大区别,前者你能感受到,后者你根本感知不到,它是潜意识的。往往我们的习惯和观点都出自这道墙内,它深植于习惯的土壤上,你很难察觉,以为自己没有被束缚,实际上还是被约束在墙内。

04

每个人都有一堵“自我世界牢墙”,我们需要时不时要凿开它,跑到墙外去,虽然还是不可避免要回来,但至少感知墙外的世界,能让我们活得更明白。

总结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下面三种方法作为我们的工具,凿开那一堵墙。

a. 通过坐享(也称冥想、打坐),专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呼吸之间,感受身体最原始的本能。它能让你做事更专注、感知更敏锐、反思更深入。更好的认清自己,认清自我世界的牢墙。

b. 通过书籍、电影、音乐等媒介,你能够接触到除了你之外的其他个体,进而了解自己与其他个体的差异,去感知多元世界。

c. 时不时的打破自己已经习惯的习惯及行为,比如选择另一条路线上班。这些改变时不时刺激你一下,不论它是小惊喜还是小意外,都在提醒你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认清自己,活在真实的原野上,迎风飞扬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一堵看不见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