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书笔记2017.9.10

《腾讯传》值不值得看?仅凭“11个字”足矣。据说,当今“学习者”们分两派,一派是女生们更偏好的“喜马拉雅吴晓波频道”,另一派是男生更倾向的《得到》平台,罗辑思维罗振宇出品的节目。前者温文尔雅,如山涧清流,属于清新文艺派,后者杂而不俗,如浩瀚星辰,属于自虐探索派。两者也算是这个领域学习的二元对立,看似对立,但往往英雄所见略同,尤其像《腾讯传》这本书,看到后记才知道,正是多年前罗振宇“举贤不避友”极力推荐吴晓波,才诞生这本著作。值不值得读?就凭开篇最后一段的11个字足矣“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

      读这本书的理由太多了,在我眼里这本书犹如《激荡30年》第三部,而且藏着《大败局》里忽略价值基因的洞察,它也是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同时是2017年1月的才出的新书,全书刚好30万字,我读完此书,笔记一直不知该从何下笔,回顾过程中,蓦然回首,精髓正在封面的“灯火阑珊”处,就三个词,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对应“不作恶、极简、连接”三个最影响我的互联网思维,我一定得把它写下来。

一,不做恶(幸存者价值观)

“南极圈里只有企鹅才能生存”,这是第13章的开篇导读,印象深刻。但印象更深刻的是联想到书本以外的4个字“科斯定律”,这是经济学里一个概念,可理解为“资源总是流向更能让它发挥作用的人手中”。这个理论也对应着成本,成本是“选择所放弃的最大代价”,若明明可以选择,却违背“科斯定律”就是作恶,难怪说懂得成本理论,就掌握了半个经济学。对于生存,有的公司靠产生价值,有的公司靠作恶,比如3Q大战(2010腾讯QQ与360免费杀毒的撕逼战)中周鸿祎的360,避开腾讯产品价值不谈,周鸿祎的失败换来的是自己的成功。让我看到靠撕逼“蹭流量”称神的案例,不得不服,而它选择的则是“作恶”价值观,还记得当年在QQ与360之间必须2选1的时刻,难怪马化腾虽战取胜却一肚子苦水。关于幸存者的策略,奇虎360与腾讯虽经历不同时代,但前者用QQ来“连接”,让人与人更加亲近(载满了我学生时代的爱情故事),后者却打着误导性的安全招牌,用“隔离”,让人在社交与安全中不得不2选1,故事详情只能在书中体会,“这个故事”在我眼中,360就是在作恶。

      关于“作恶”,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上下,《大败局》也有大量失败的案例,《腾讯传》中3Q大战之后,关于失败的基因,吴晓波借马八条(马化腾第一次幽默却深刻的价值总结)与神仙会(2011年)给出了观点。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特别缺失价值观,而现在的世界,互联网民众有这种强烈的需求,谷歌没有说改变世界,第一条是不作恶,这其实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也是互联网的本质”。(引用于P269页)

      这就是我收获的不作恶思想,不只是用在商业生存策略上。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因为有些事他做成本最低,别人做成本高,不作为就是作恶,再比如,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用几亿人的精力成本来换小概率监管漏洞,也是作恶。街边旁人意外失足,经过而不顾,作恶,别人无公害的努力与成就,不过脑公开泼冷水贴标签,作恶,故意不守时,忽视众人等待的时间成本,作恶…总之,故意违背“科斯定律”就是作恶,资源流向效率最高者手中,这也是二八法则、马太效应、爆款策略、甚至社会分层的深层逻辑。作恶与不作恶,深层思想也是关于“封闭与开放”的问题,总之,爱因斯坦最著名的一次采访与拥有全球最多顶尖头脑的Google行事原则“不作恶”,虽极简,却内有乾坤。

二,极简(挑战者价值观)

“Pony发了一封邮件给我,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如果竞争对手来模仿,会不会在上面叠加一点东西,就说他创新了。我回复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极简化了,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过我们了,因为我们是做到了什么都没有,你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引自书中张小龙与马化腾对话)

    这是书中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一段原话,也是他与马化腾以及整个腾讯秉承的价值观。所有人都说马化腾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是一个深刻洞察人性的“产品经理”,当微信纵横四海,连接了超过8亿人后,张小龙毫无疑问成为这一领域“琅琊榜”第一人。看到书中关于马化腾、张小龙、微信崛起故事这部分内容时,不仅让我联想到2017年微信的新产品,小程序。张小龙说:“用完既走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其潜台词就是不拉稀摆带,不因为产品设计而增加用户的麻烦,哪怕是多一次点击。且不说腾讯的野心,小程序确实满足这样极简之美,它不像app,总是需要更新版本,它不占手机空间,永远储存在云端,随需随用。

      提到极简之美,不得不联想到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乔帮主从一开始就是极简文化的代言人,如今“极简”也成为当代设计界主流审美之一,“少即是多”,“less is mall”,只穿一件体恤的扎克伯格,连home键都简化掉的iphone8……如果说全球最贵的两家公司5000亿美元+,谷歌是“不作恶”的首席代言人,那苹果就是将“不作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艺术家”,而它秉承的文化精髓就是极简。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极简”,却能解释万物,科学家们称之为美。吴军说“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可能就是《道德经》中关于“大道至简”道理吧。如果说苹果的极简“杀器”是操作系统iOS,APP是极简体系下产生的极简产品,那腾讯能够把“小程序”做得比APP还极简,单从极简思维上的践行来说,已不得不佩服,点赞,学习。

三,连接(领跑者价值观)

“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

这是马化腾的总结,关于腾讯发展的“极简公式”。在我看来,这句话是考虑了对话受体,也就是大众理解的接受程度。在我看来,其实他想说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连接”。

      书中马化腾提到的连接,主要指人与人的连接,从之前的QQ到现在的微信,可以说连接是一切价值的核心,这也是腾讯从1998年-2017年的基本“信念”。自从2015年,从互联网行业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央提倡“互联网+”以来,说到底,原理还是没有跳出经济学基本框架“信息不对称原理”,过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是人和人,以后是人和物,物和物,所以才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有朋友说:“这一切很遥远。”其实细心一点,这一切正在发生,比如现在所有共享单车,卫星(高德地图),手机,还有你银行卡,当然还有腾讯,阿里系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全部已经连在了一起,并已在为我们“协同”服务。不只是这本书里提到,包括阿里巴巴曾鸣教授的“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未来社会也是在提出更深层次的“连接”效应,而且这一切正在形成。

      为什么忽略 “内容”一词?马化腾说的“内容”在书中主要是通过以“连接”平台为基础,通过泛娱乐产业的创造与闭环,形成生态。吴晓波引用了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娱乐至死》的后数字时代“娱乐化”的担忧,但是不管未来怎样发展,顺应未来是腾讯的使命,因此,无论进军游戏产业,还是收购盛大文学,包括娱乐领域的全面布局,到涉足教育领域,如和阅文合作的“微信读书”,这一切从我的理解来看,“内容”也属于“连接”,区别于人的连接,它是“虚拟IP”的连接。

      为什么?首先要从“内容”开始理解,书中提到了,腾讯从内容领域全面布局时,就已经揭示了IP化的“数字世界”。而内容是从0到1的创造,还是从1到n的连接?这个问题必须从书中“涌现”这个词来说起。失控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在腾讯与马化腾有一次对话,KK在被问道“下一个替代腾讯的公司在哪里?”时,开玩笑的回复,“这至少值一亿美金,因为它并不在名单里。”之后,深受影响的马化腾提出了“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大致可以理解为定位腾讯在互联网“大自然”中进化的基因。这里有一个深层的逻辑,即“新物种”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到有“涌现”出来的。重愚成智,大智若愚的“智能集群”就是新生命,新物种的涌现。就是“连接”所产生的质变,而不是什么类“上帝”的顶层设计“内容”。所以,若不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3000亿美元级市值的腾讯,在马化腾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连接”。

      说实话,写下这些文字,我的收获也许是最大的,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得到“价值=连接+效率”,这本书给了我更多认知强化。全书看完花了8个多小时,思考写作复习就至少4个多小时,带着任务看书,思考,写作,分享。也算是践行书中P319页-灰度法则提到的互联网本质“连接、开放、协作、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传》读书笔记2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