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乡下:人性的善与恶

【壹】

回到乡下已近一周,这里的一切似乎熟悉又陌生。

乡间是格外的宁静,可听见公路上叫卖新鲜肉类的来往车辆喇叭声,窗外家禽啄食地面的“哆哆”声,楼下家人通过门帘磁铁吸合时的“啪叽”声,山间不知名鸟类的叫唤声,田野里公鸡接二连三的打鸣声,田埂上野草燃烧的“嗞嗞”声……

我家建在一个小山坡的腰间,坡下有几块菜地,再往下是一片水田,远处对面是一排连绵的山丘,和我家这边的山差不多大,中间隔着一条小河,今年新修的水泥路直通自家。

活在乡下:人性的善与恶_第1张图片

不时从房内走出来远眺眼前的这片乡村之景,这对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熟悉得竟无法呼吸。

这是生我养我之地,熟悉的山和水,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周遭的人与物会发生变化,但是它们所固有的本质却永存于我心中,而这些东西就是人性的善与恶。

【贰】

回到家没几天便成了父母嫌弃的对象,留了一年的长发回家后便成了众矢之的,但我还是不厌其烦的和他们解释,渐渐的家人的态度有所改观,母亲偶尔还会数落几句,不过这些小事儿我大都没放在心上。本来蓄发就引起了家人的不满,加之我总是宅在家里不愿出门,又晚睡晚起,母亲越发数落我,我也无力辩解,只好听之任之。

那些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已工作,只有等大伙春节过年放假才可以相聚,但是每年总会有人缺席,听说其中的一位伙伴因工作需要被派去了非洲,今年就不能回家过年了。还有两位因为其它原因也不能回家,聚在一起的人越发减少。

在家我没有过多的与他人交流,家人也不例外。正如前几天和一表姐聊天时说的那样,越长大越孤单可真不是一句说着玩的话。和自己聊天投机的也越来越少,自己也不大愿意和他人开启话闸子。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窝在楼上,做自己该做的和喜欢做的事情,看书思考写作是我的最爱。

还记得回来头几天,一放假的表弟来找我玩,问我是否有好玩的游戏,但是我让他失望了,得知我不玩游戏之后,他便丢了一句“真无聊”无奈地离去,我也叹了一口气回复他长大后就不会想小时候那么好玩了。

早几天堂姐带着女儿回到了爷爷奶奶这里,侄女一年不见又长高了不少。一件粉红的羽绒服外套,齐耳的短发,脑后勺和我一样也扎着一个小辫子,去年的那几颗被虫蛀的门牙换上了新的,笑起来好像堂姐小时候拍的一张旧照。

她比较缠我这个舅舅,早上会到楼上叫我起床,上午来我卧室,我给他播放动漫,她便很乖巧地搬来一张凳子坐在我旁边,一言不发同我默默地观看,即使她才读一年级。

活在乡下:人性的善与恶_第2张图片

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我第一个给她盛饭,她亲切的叫了声太公(祖父),一边自己夹菜一边扒饭。祖母也在一旁逗乐她,小家伙憨厚可掬,笑起来很暖心,顿时我便羡慕起了她的此般天真烂漫。

这种的感觉和场景很熟悉,又很相似,好像时光里的某些碎片在重演,我的记忆似乎瞬间被拉回到了孩提时代,那时的我也是这般天真无邪。

但这种熟悉让人感到了窒息,它源于每个在这里出生的人和在这种环境长期生长下不可分割式的无奈,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你注定要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物建立羁绊。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有意无意地窥探着你的生活,在乡下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你的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叁】

晚上和母亲一起烤火聊天,我谈到了这些零碎的东西,并总结了当下农村人的几大通病,大概是这么六点:

第一,碎碎念,多抱怨。

回到家就听到我妈的唠叨,用不了几天就开始数落我,抱怨我的种种不是,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和她讲道理,但有时候说得窝火便故意用激烈的言语刺激她以解我的心头之快。事后细想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少说,该回答的时候就慢条斯理地讲清楚,多换位思考,切记不可大声惹怒对方。

因为我了解母亲的品性,假如我一言不发她便指责我善于和它人交流,但是辩解过度让她接不上话时便又指责我性格倔强,不知体贴孝顺父母,这确实让我为难。

除了母亲对我的呵责,我也经常听到祖母指责祖父,很多时候我爷爷都是默默地应着,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发一次火,之后便又可换得几天清闲的日子。

这些都是抱怨的现象,但是抱怨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生活中的琐碎,比如个人的习惯,做某件事的方式是否尽如人意等,相信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家庭都有上演吧。

第二,背后议论它人是非。

农村人似乎都有背后议论它人的习惯,说着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儿子娶了一个怎样的老婆或者谁家的女儿嫁了一个怎样的老公,在哪里买一套多少钱的房子,是否买了车子,一年或一个月挣了多少钱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如数家珍,也成为了大伙聚在一起的谈资。

最可怕和可恨之处,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喜好窥探他人的生活,具体到他家的儿子或女儿结婚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孩子,或另外一家的孩子每月孝敬父母多少钱等等。

第三,多管闲事瞎操心。

这一点承接上面第二点,其实在背后开始议论它人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多管闲事了,有些人就是热衷于议论、窥探和瞎操心和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鸡皮蒜毛的事,对于这些不关乎自己的事张口就来,甚至乐此不疲。

自家内部的事都操心不过来,倒成了别人的审判者,实则痛心,也很恶心,但更多的是无奈。

第四,嫌贫爱富。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止是农村人,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心理,只不过在乡下这样的心理被明显的放大。没钱的时候,就在背后议论他家的落魄的种种不堪;可一旦人家发财致富,便会死不要脸的贴上去拉近关系。

像电视剧中那样的剧情就有在我们村里上演,比如一家道没落的男主早年和妻子一起打拼,后面他事业小有成就,便开始嫌弃以前陪伴自己的糟糠之妻,最后另寻新欢。

第五,仇富心理。

简言之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家好,有些人认为别人有钱,在集体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就应该多出点,谁叫他有钱呢。比如某位成功人士免费资助一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大家纷纷表示感谢,但是某天一旦终止了,整个舆论的环境便会发生扭转,就会有人私自揣度他人的用意,甚至造谣。

这些仇富的人认为,他们达不到那些比他条件好的人的生活,便生嫉妒之情,就故意酸别人,认为别人赚来的钱就不辛苦,还理所当然的多做贡献。

第六,好攀比。

喜欢拿它家的情况来和自家对比,经常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而激励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话我不止一次听我的家人说起,每次辩解我都特别强调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我就是我,别人是别人,咱们互不干扰,我不想也不会因为别人怎样而去改变我的想法。

由此引出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争第一”,而且这种观念从小就被灌输。比如说某家小孩在吃饭的时候,周围的大人便用要和某某比赛争第一的话来表扬小孩,企图通过这样的鼓励来激励小朋友。还有每当放假时候,家里大人大多会问小孩子是否考了第一,有没有考一百分之类的话。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这和我们汉民族好读书的习惯有关,长辈对晚辈寄予厚望,希望后辈们过得比自己好,成为人中龙凤。我所知道这些是因为他们都和我亲身经历有关,他们真切地发生在我的周围。

当然,活在乡下也有乡下的益处,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环境较为宜人,随着日益完善的基础公共设施,农村人也逐渐享受到城里人可以享受的一些便利。比如数字网络电视,入户宽带,农村淘宝,KTV,每家购置小汽车等。

最重要的是在农村有一张无形的关系网,生活在这张网中的村民是一个个节点,他们互相牵连,信息共享,互帮互助,礼尚往来,邻里关系较为融洽。但谁家发生点什么事便会迅速传开,所以埋下了许多隐患,也滋生了很多阴暗面的东西。

生活在乡村一隅,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人性的善与恶。我举的例子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也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它只是一些我的个人之谈。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社会现象,我没有做相应的调查,也没有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故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我只是在陈述一些基本事实。

私自揣度,人们生活的大环境是一大重要因素,一个村庄往往具有地缘性和血缘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圈子之中很有可能被同化。其次和个人教育水平以及见识眼界也有关系。

但是我相信这些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肯定有专门的学科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它们一直以来都是我关注的点,以后若有机会读到相关书籍便可做进一步解读。

【肆】

早几天祖父和伯父又吵架了,这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我却见怪不怪。静下心独自分析和思考背后这些家庭伦理,便觉得有种无奈之感但似乎又逃脱不了宿命论的诅咒。

祖父和伯父的矛盾由来已久,无论站在任何一方为其辩解都不合适。早些年我偏袒的是祖父祖母一方,毕竟长者为大,但有时候祖父祖母也会为老不尊和倚老卖老,后来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渐渐地,后来我对于这样的情况采取冷漠无视的态度,认为他们上一代人的矛盾应该他们自己去解决,我根本不想掺和这种代际矛盾。但是也有点于心不忍,看着年近耄耋之年的祖父母每天都因自家儿子的事烦心困扰,不能安享晚年,每每想到这里我表示很无奈,不知所措。

昨晚吃饭的时候伯父癫痫病轻微发作,嘴角有外溢的白沫,整个人都僵住了,拿在手里的筷子抓得死死的,见状家人赶紧扶了上去,好在即时救助便没有多大问题。

这样的场景我曾见过一次,那是去年家人一起在一位大伯父家吃晚饭,也是疾病突发,比这次要严重很多,整个人都晕了过去,口吐白沫,嘴角溢出丝丝血迹,过了许久才醒过来,但那一次我确实被吓到了。我不敢想象一位至亲之人就这样突然倒在自己面前,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自己即将面临毕业,世俗中的事便会很快一件接着一件朝我扑过来。未来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在外我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在内我要娶妻生子,还有维护整个家庭的和睦,那时的压力肯定远大于现在吧。

到那个时候,只会身不由己,面对诸多事情我们大多会做出妥协。你是否还有勇气说出曾经的豪言壮语呢?

2020.1.22 申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在乡下:人性的善与恶)